|
体改委21年
1982年是国务院精简机构的一年,部委总数从52个减为41个。但3月8日,全国五届人大通过决定,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革开放三年多,决策层已经体会到,只有一个独立、中立且有实权的改革政策制定和推行机构,才能在部门和地方利益的“迷宫”中将改革开放推进下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中国的改革精英们提供一个和中央计划经济环境中的官僚部门不同的智囊机构,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率,改变旧体制下官僚机构的利益格局。
按照当时的定义,体改委是国务院组成部分,研究、协调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性专门机构。主要职权包括:
综合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的关系,研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拟定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年度综合实施方案;
指导有关部门和地区制定经济体制改革规划;
指导地区、部门、行业、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织和推动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规划、组织和指导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等。
1982年5月21日,在原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基础上,国家体改委正式成立,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兼任主任,薄一波、杜星垣、安志文、周太和、童大林任副主任。体改委下设办公室、规划组、试点组、生产组、分配组、流通组、理论组、调研组,主要任务是负责拟定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统一研究、筹划和指导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
在其后的岁月中,体改委群英聚集,声名远扬,权势一度凌驾于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等部门之上,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体改委是一个新的部门,没有计划经济下的既得利益,所以改革最坚决,在政策制定中能形成对原有政府部门的重要制约。
体改委成立之初,最活跃的机构一度是其下属机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这是一个经常可以直接与决策层对话的智囊机构,既为决策者需要创新性的改革思路,也给当时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创造了向上层提出改革政策建议的渠道。
1985年初,在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具体操作下,“应当由年轻人为主”的体改所成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陈一谘和王小强分任所长和副所长。随后,这个研究所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有志于改革的中青年经济学者,包括后来为学的高粱、曹远征、华生、宋国青、周其仁、张维迎,为商的郭凡生、张少杰、李峻、李振宁,为官的周小川,半官半商的卢迈,吴敬琏、厉以宁、王岐山、陈锡文、李剑阁、郭树清、楼继伟等今天的学界和政界权威当时也积极参与该所活动。
这些意气风发的“书生”,尽管理论粗糙,却集中针对城市体制改革进行研究,对厂长承包制、价格双轨制、中东西梯度发展战略、沿海开放战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战略、西部开放政策、温州体制问题甚至后期直接涉入的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都有颇多创新的政策研究成果,而且不仅仅是理论分析,更包括具体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案。
但到1990年,体改所被合并到经济管理研究所,改造为经济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所,体改所的大部分成员后来各奔东西,或下海经商,或投奔其他研究机构,或出国留学。
与此同时,体改委的改革权力也被大大削弱,对既得利益部门的重要制约能力越来越小。1998年3月,国务院启动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体改委更名为体改办,降格为国务院办事机构。原体改委组织制定企业综合性经济法规的职能,被移交给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经贸委,组织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审批中央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职能移交给国家经贸委,指导和协调地区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
2003年,体改办被撤销,并入国家发改委。(文/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