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未雨绸缪化解滞胀隐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4: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岭南财经观察

  近来,不断有研究机构和学者指出,中国面临滞胀威胁。“滞胀”是什么,它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本期特刊发一组分析文章,供读者参考。

  以“不适指数”衡量滞胀代价

  周天芸

  目前世界油价高企正在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而经济增长似乎正在放缓,于是多年后世界再次感受到滞胀的危险。

  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攀升,中国经济运行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而政府早先对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放缓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感觉到滞胀可能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所谓滞胀(Stagflation)是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并存的经济现象,其典型特征是价格持续上升和社会失业率高企。

  上一次大规模出现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爆发滞胀并持续近十年,原因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将

石油价格提高200%多,并对那些援助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起世界一片恐慌。发达国家经济在停滞中调整,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但是各国政府却束手无策。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这种现象不太可能卷土重来,但是,目前世界油价高企正在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而经济增长似乎正在放缓,于是多年后世界再次感受到滞胀的危险。

  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对人民的影响非常严重。

  通货膨胀影响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首先,通货膨胀改变了固定名义资产的实际价值,价格水平上涨了3倍,使以不变货币价格衡量的所有债权或者资产的购买力减少到1/3。比如一个人在2006年购买10年期的政府债券,预期在2016年到期以不变购买力收回本金1000元,但事实上,2016年1000元以2006年元计算的购买力可能仅为333元;其次,由于人们所持资产和负债的种类差别,通货膨胀将财富从债权人转移给债务人。如果欠别人的钱,那么价格急剧上升对他们而言就是意外收益。假如你为买房贷款10万元,每年偿还的固定利率抵押贷款1万元,倘若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将收入翻番,那么你所偿还贷款的实际成本只有原来的一半。这种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使你的抵押贷款的实际价值减少一半,从而增加你的财产。假使你是债权人,并且持有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或者长期债券作为资产,那么你的处境就完全相反。

  经济停滞则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学认为,要素的投入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也会增加对要素的需求,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也存在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经济发展较快时就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就业的增加;当经济停滞或衰退时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业的增加和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滞胀成为经济现实,那么人民将承受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双重痛苦,由于不能相互替代,其对人民的影响则更为深刻。西方自1970年开始编制“不适指数”(Miseryindex),不适指数等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总和,表示一般大众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的痛苦程度,衡量令人不安的经济状况。在美国,正常经济增长时期,不适指数大多低于10%,但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期间,美国公布的不适指数超过10%,最高达到20.6%。(作者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

  省社科院专家座谈“荣辱观”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这是日前举行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专家座谈会”发出的呼吁。与会者认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抓住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荣辱观既体现于大是大非,更体现于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比如过马路,有的人见到红灯照样冲,不以违反交通规则为耻,反而笑那些停下脚步的人傻。这些被颠倒的糊涂观念,必须重新颠倒过来。要以“八荣八耻”为标尺,纠正社会上一些人对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认识偏差,从一点一滴事情做起。与会者强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事关每一位社会成员,只有把道德建设与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实效,促进道德建设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座谈会由广东省社科院、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举办。(东江)

  治理“滞胀”:美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出路

  蔡荣鑫

  我国经济是否正面临“滞胀”威胁,学界尚无定论。但我国可能将经历粮食、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升时期,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影响经济增长。

  “滞胀”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60年~1980年间,美国就曾出现过三次“滞胀”。实际上,整个西方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初均陷入了“滞胀”的泥潭。西方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4%,失业率为5.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年~1972年,这些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4.3%,平均失业率为3.2%,物价平均上涨率为4.8%。

  美国之所以能最终走出“滞胀”,首先源自学界对既有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一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由于无力解释“滞胀”的成因和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受到了来自货币主义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猛烈攻击。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弗里德曼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短期当中,当局也许可以依循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经济增长减缓、失业率上升时,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但在长期当中,这种替代关系并不成立,物价水平最终会螺旋式上升,同时失业率依旧。他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对美国当时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1961年~1985年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数据为弗里德曼的这种批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在货币主义学派眼中,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只要管住货币供应及其增长率,坚持采用单一的货币管理规则,人们对通货膨胀最终会形成稳定和清晰的预期。

  对凯恩斯理论的第二个重创来自供应学派。传统凯恩斯理论侧重总需求管理,强调国家干预经济运作的必要性并为此提供理论基础。供应学派则认为,美国当时的困境来自于储蓄率下降、技术革新速度放慢等原因所导致的商品竞争力下降,这是国家干预政策破坏了市场自我调节机能的结果,因此主张减少国家干预,降低税率,以便鼓励生产,刺激供给的增加。

  里根政府明确表示赞成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主张,并通过抑制货币增长的方式来降低通货膨胀;通过减税和压缩政府开支或者至少是减缓开支的增长速度同时并进,以便平衡预算。里根政府的这一套宏观经济政策在降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消费物价指数在1983年以后大幅度回落,1986~1989年下降到3%~4%。同时,经济增长方面,1984年增长高达6.8%,为战后之最。失业率1983年以后连续下降。美国经济基本摆脱了“滞胀”。

  我国当前是否正面临“滞胀”威胁,学界尚未有定论。但我国经济运行中确实正面临着一些可能导致“滞”和“胀”的问题的困扰。首先,我国可能将经历粮食、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升的时期,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并抑制企业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例如,出于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考虑,我国政府也许会在一定时间内确保粮价高企的现实和社会预期;此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对石油、钢铁、矿石、天然气等原料和能源需求大增,并大量依赖进口。目前我国仍对石油等能源价格实施管制,从而产生进口成本价格高于国内销售价格的所谓“倒挂”问题,但由于受到财政补贴能力的制约,以及基于逐步恢复能源的市场定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考虑,我国政府迟早将释放能源价格“倒挂”的压力,最终实现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将面临能源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居民也将面临水、电、煤气、石油等资源品物价持续上升的过程。这种情况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滞胀”的形成与发展有类似之处。

  其次,由于改革思路的偏差以及政府监管调控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或价格连年攀升,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和压力,促使居民维持较高的储蓄水平,从而大大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欲,导致市场增长乏力,并进而影响到企业获利前景和投资意向,这些问题均可能成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因素。这一点为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再次证实。央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8.6%,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9和1.8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历史新低。央行认为导致居民消费愿望走低的首要原因是居民对未来某些开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心。居民考虑到未来生活需要,只好进一步控制当前消费,增加储蓄。

  显然,我国的确存在“滞胀”的隐忧,幸运的是,由于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因而上文所提及的我国能源和资源价格市场化的过程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在此压力下,我国企业能重视研究开发,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消化成本上升的影响,显然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持续下降的过程,与这一时期该国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和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当前强调科学发展观、重视自主创新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如果有相应措施并有效贯彻,并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方面有实质性进展,显然有助于控制资源和能源需求。当然,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当前我国政府也应该千方百计地保证国内能源生产和供应,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外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并满足国内持续经济增长的需求。至于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政府一方面要厘清改革和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应明确政府在这些领域的责任并确保相关投入。此外,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有效监管,维持市场各方合理的力量均势,当前尤其要重视保障作为弱势方的居民的合法权益,防止社会资源向上述产业或部门过度集中,影响到居民对其他行业和部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并由此阻碍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表现。(作者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讲师、院长助理)

  增长回落调整并非滞胀表现

  徐现祥

  进入新千年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从波动的角度看,我国在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小幅回落调整阶段,而这种增长回落调整显然并不是滞胀的表现。

  滞胀缘何而起?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被视为宏观经济之谜,现在人们倾向归因于经济体遭受了不利的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是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成本从而改变定价的冲击。供给冲击直接影响价格,所以有时也称为价格冲击。根据价格变动方向的不同,人们通常把供给冲击分为两类:不利的供给冲击,即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平移;有利的供给冲击,即冲击降低了生产成本,价格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平移。当经济体遭受了不利供给冲击后,经济体的总需求不会发生变化,但短期总供给曲线却向上平移,结果经济体均衡的价格水平将上升;均衡的产出水平将下降。这时经济体里低增长与高通胀并存,出现了滞胀。

  不利的供给冲击有好多种,到目前为止最具有破坏性也是最常见的不利冲击是石油冲击。在20世纪70年代初,欧佩克协调一致,限产提价,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世界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结果多数工业化国家出现了滞胀。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佩克再次限产提价,从1978年年底到1980年年底,世界油价从每桶13.34美元上升到43美元,结果美国经济再次出现了滞胀。

  进入新千年后,世界油价一路高涨,到了2006年年初世界油价曾一度突破每桶68美元,并保持在每桶65美元左右的高位。尽管世界油价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尽管许多机构不断预言滞胀将再现,但是滞胀至今未出现。原因有二:一是,人不可能多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石油储备的努力和技术进步已经使经济体对石油冲击的应付能力不再那么脆弱,在过去的30年间每单位实际GDP消耗的石油已经下降了40%。另一个是,到目前为止,这轮的石油冲击还不够大。尽管世界油价目前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但其变化幅度不如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的那么大了。

  明白了滞胀缘何而起,我们不妨考察滞胀是否会成为我国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趋势。由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10.1%和9.9%。这表明,进入新千年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持续快速增长。从波动的角度看,我国在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小幅回落调整阶段,而这种增长回落调整显然并不是滞胀的表现。总之,在没有遭受不利的供给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出现滞胀的可能性在目前看来还是很小。当然,预防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利供给冲击绝对是必要的。(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