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金融:中央银行的哥德巴赫猜想(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 10:38 中国经营报 | |||||||||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信用积累的欠缺和风险程度相对较高,使其在银行考评体系中一直处于较低地位,银行体系的贷款融资难以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高风险融资,从贷款期限看,也很少有商业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基建和技改等长期融资。借力于民间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长期融资方式之一。
张承惠说: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难度很大,“怎么管”一直是个问题,对于以非法集资为名的金融诈骗可以严厉打击,但民间金融基本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怎么打?而且在一些地方,民间金融的信用环境非常好,有问题的个案是有,但并不普遍,大多数借贷行为颇有章法,很难抓到把柄。事实上,因为民间金融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规律,稳定有序,很少有问题,而且对发展当地中小民营企业非常有利,一些地方政府对民间金融的管制相当宽容。 民间借贷期待自由呼吸 张承惠指出,国有银行的机制缺陷、资本市场的交易层次单一、交易工具的贫乏等使得社会资金投资渠道狭窄,而需要资金的企业又无法有效融资。投资及融资的发展需要都要求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管制、放活民间资本。而民间融资活动屡禁不止,这一事实本身也证明了其自身合理性以及现行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缺陷,政府只有让其走上“台面”,才能实施有效监管。张建议,尽快让地下金融“浮出水面”,可以成立民资控股银行或者金融互助组织等,让融资者拥有合法的融资渠道。 马津龙认为:在短期内,应该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关数据,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量、利率水平、交易对象,为进一步监管提供帮助;但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是要依赖于两点:一是目前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二是民营银行的发育。大的金融机构出于收益考虑,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大额信贷上。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考评体系不完善,考评成本过高,审批程序长,缺乏灵活性,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而大银行的“短板”恰为民营银行的生存提供空间。 银行“一哄而下” 中小企业挣扎“渡关” 刘老板是一位资产规模数百万元的浙江民营企业业主,回首2004年的经历,他苦笑着总结了一句:“惊心动魄!” 这一年中,由于刘老板所处行业的原材料属于石化产品,原油大幅涨价和银行信贷紧缩两面夹击,让刘老板“吃尽了苦头”——这也是2004年众多中小企业的真实感受。 民间借贷救急“补位” “正常情况下,因为抵押品质量较高,我们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还是能通过银行贷款审查的。但那段日子,银行凡中小企业一概不贷!”部分银行系统的“一哄而下”一时间几乎成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死关”。“硬扛”了两个月的刘老板最后从几位朋友那里凑了300万元,暂时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刘老板的融资渠道即民间金融的形式之一。据调查,靖江市每10户中小企业中就有6户有借高利贷行为。 曾对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四省市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过实地考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张承惠介绍:从调研情况看,尽管近几年各地政府都做了很大努力,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实质改观,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依靠自我积累和非正规渠道融资。根据张的调查,从融资比例上看,由于私募股本、相互担保等方式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在非正规渠道融资中,运用最普遍的是民间借贷。 一家民营企业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尽管该公司拥有银行1000万元授信额度,但每年还是大约有500万元资金来自于民间借贷。由于几乎没有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能从银行体系贷到的大多是短期流动资金,而按照商业银行资金回笼周期,企业在每年有一段时间要面临归还银行贷款的压力。该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在生产高峰是一天也不能停的,这每年一次的周转头寸紧张期就得靠民间借贷“救急”,称为“过桥”资金。几年来,他们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稳固的资金关系纽带,用民间拆借周转银行还贷。“即使利息高一点,总比停产损失小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