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金融:中央银行的哥德巴赫猜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 10:3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杨筱 宏观调控政策频出的2004年,压缩投资、紧缩信贷成为主旋律。一时间,一些被列入“黑名单”的过热行业企业,以及在正规金融体系中本来就“人微言轻”的中小企业,立刻感到了“紧箍”上身的威力。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链条更加吃紧,中小企业“缺钱”呼声迭起。
市场需求就是最大的动力。长期以来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金融开始探出头来,民间借贷规模迅速放大,利率频涨,一些地区年利率甚至突破20%。 民间借贷的迅速补位惠及过热行业和中小企业,在地产、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很多企业资金由于借力“地下金融”并未断流。因为需求旺盛,向来被监管歧视的民间借贷反而愈加繁荣——相形之下,正规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业却在信贷紧缩下显得无所适从。 2004年,央行被迫面临二元金融的诘问和挑战。 阻击经济过热 银行信贷紧急收口 没有哪一年的金融政策像2004年这样富于戏剧性:在年初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今年的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被定为: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7%左右。与往年相比,这是一个总量变化不大的货币政策目标。 然而,2004年春节的喜庆之气尚未散尽,国务院一次电视电话会议犹如一阵春寒袭来:会议要求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明确指出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已经出现过热苗头。随后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控过热行业贷款。银监会随即展开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的信贷资金专项检查。 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新批钢铁企业,不再审批电解铝生产建设项目,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有关水泥生产项目。 20天后,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全面收紧银行信贷;4月下旬,银监会明令各家商业银行2004年度新增贷款额不得超过2003年,并称将对各行的新增贷款进行严格检查。 4月2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其中,钢铁业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25%提高到40%,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 4月30日,央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风险…… 各部委的一系列紧缩号令如疾风暴雨,其影响随即显现在央行季度数据中。2004年各季度新增贷款呈逐季递减状态——第一季度贷款增长8351亿元,第二季度降至5983亿元,第三季度增长仅为3640亿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博士指出,今年货币供给已经接近过去10年最低点。 尚未完全走出“行政经营”阴影的国有银行业几乎是令行禁止。首先是过热行业资金全面收紧,同时在贷款总量控制的原则下,银行资金更加向大企业倾斜,在信用和考评上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受累最深。靖江市统计局资料表明,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商业贷款比年初下降1636万元,建筑业贷款比年初下降345万元。私营及个体户贷款下降幅度最大,比年初下降2017万元。 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资金短缺的“重灾区”。 现实拷问监管民间借贷何时“准生”? 10月28日,央行于当晚18时在其网站上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并同时宣布放开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有评论认为,央行放手贷款利率上限用意之一即在将民间金融“挤出”市场,对此,张承惠直言:“很难。”“民间金融存在了很多年,有它很深的土壤,单纯靠利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