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问题:中国新的最大的政治(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8:54 《环球财经》杂志
医改:30年轮回 文/本报记者 陈莉莉 1978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经验曾受到一些国家的推崇,泰国、墨西哥、印度等都曾经学习能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中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他们本国国情的卫生发展道路。 但到了2001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所列的191个成员国名单中,在卫生费用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排在倒数第4位;在全球卫生系统的总体绩效评估上中国排在在第144位,被列为全球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2002年,13亿人口只有不到8000万人才有相应程度的报销。这被认为是看病贵的主要源头。 “而看病难主要体现在病人找专家难,资源持续向大城市集中,基层医疗资源缺,这一点需要政府干涉。”一位卫生部高级官员说。 当然,这不是医改回归政府主导的最重要原因。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公开表示过,市场规律是经济建设领域里的,搞经济领域的工作必须要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但是如果不恰当地把经济领域的规律放到了其他领域,比如把市场规律放到了社会建设领域,变成了市场社会,那就会出问题了。 卫生部监察司的一位负责人则向《环球财经》记者表示:“卫生的定位和属性一直没搞清楚,是这么多年来医改方案不能最后确定,究竟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核心原因。” 他指出,卫生工作按照经济理论来讲,属于社会二次分配。“既然是属于二次分配,那就是政府管的事。用纳税人的钱为大家创造一个有益于健康的和谐环境。而这正是‘医改由政府主导’的理论基础。” 据悉,温家宝即将在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一个观点:公立医院核心是公益性质。 事实上,即便是从经济建设角度上看,推行全民医保也已经有了其必要性。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表明,中国的青年人口在1978年左右达到了顶峰。研究显示,这种赡养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约40年,即中国即将于2010年结束“人口红利期”,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必然随之迅速上升。 在没有医保的情况下,必然会有很多人小病不治,积累成大病,国家会因此导致大批的劳动力丧失,从而 加剧“人口负债”。 相对于人口红利的结束,内需不旺是中国经济更加现实的忧虑。医疗、教育、住房的负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由于住房和教育基本属于确定性消费,而医疗支出却是各种消费中最不具确定性的一种,例如,10个家庭也许只有一个家庭会在未来遭遇花费10万元的大病,但这10个家庭却都需要存10万元钱以防不测。因此,如果实现全民医保,国家可能最多只为这10个家庭多负担10万元医疗支出,却能释放100万的消费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还说明,提高医保水平,或许是撬动内需的最有效杠杆。 当然,这个杠杆的施力也需要有度。政府百分百的投入不现实,但是投入多少,仍要根据具体国情而定。美国财政的40%用于医疗卫生,仍然难以实现全民医保,但很多贫穷得多的国家,如印度、不丹和孟加拉国等,却都已实现了这个目标。中国医改定调政府主导,也只能是说由政府来把控整体的操纵盘子,并不是所有的钱都由财政负责。从我国现状出发,公平主要体现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首先应该关心贫困地区、贫穷群体,兼顾社会公平性。 吴仪曾经说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难题目前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没有妥善解决,于中国而言,也是在边走边摸索,边摸索边成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