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文化产业:一场新型的国际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当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时,不仅意味着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策略的转变,也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开辟了一块新的主战场。

  按照后人的演绎,软实力更多地表现为文化和知识层面的影响力。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当我们把文化作为一项产品来营销时,其整个价值环节将形成一条产业链,文化产业也就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非常薄弱状态。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起码高于15%,而我国仅仅在3%上下。对于一个文化传承深厚的国度,这一比值显然失衡。当然,这也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大有潜力、大有前途。

  十七大报告鲜明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为此,我们将陆续刊登学者王平先生关于文化产业的系列文章。王平博士早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和

北京大学等。上世纪80年代末
留学
北美皇后大学佛莱明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教授。现受聘多所高校兼职(客座)教授,享受中国政府授予的“经济管理专家”专项待遇。

  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新型的国际市场领域的文化战争。我们没有选择,因为一个没有当代文化作为和影响力的国家,无论其经济多么强劲,终究不能成为一个普遍受到国际尊重的大国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必将和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中最具潜力和前途的领域,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将成为国际间文化竞争和资本竞争的主战场。

  21世纪是文化产业的天下

  1998年联合国主持召开了以“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为议题的各国政府间会议,并拟定出《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提交大会讨论通过。《计划》明确提出:世界经济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准确地反映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几乎每隔十年,世界经济重心都会展现出一次飞跃性变化。80年代的全球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进入90年代,服务业和通讯业得到迅猛发展;21世纪无疑成为文化产业的天下。

  然而,我们经济思维的更新却全然不及经济发展的迅捷。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传统经济学里,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新兴课题。

  我们习惯于把国民经济的基本框架划分为三大产业。劳动价值学说,以及物化的产品价值运动理论支撑起传统经济学思维的惯性。其实早在17世纪,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工业利润高于农业,而商业利润又高于工业。沿着资本追随利润的动力方向,产业中心渐进由有形物化生产转向无形服务行业。遗憾的是,他的这一发现却被他的“劳动决定价值”学说的光环淹没了。

  直到1940年,克拉克在研究就业理论时,也发现了共通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变化是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疏导和运动。上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经济理论思维定势已经明显桎梏了美国经济实践。它们的经济学理论的实践性研究明显开始走在世界的前列,进而指导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幅度结构性调整,即将文化产业正式融入社会经济体系当中。这一现实的变革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学界。

  随后的十几年,知识产业突出崛起,一批现实主义经济学家随即提出“第四产业”学说,即在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行再分割。将脑力劳动产业,或者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冠称为第四产业。此后,文化产业的概念慢慢出现并且日益成熟起来。

  令我们感叹的是,美国完全没有停止在经济学理论的学术探讨层面。从第四产业理论提出,到上个世纪末,短短40年间,美国进行了三次总体性产业结构大调整,每一次都加大文化产业的力度。在全球传统经济思维还没有觉悟和改变过来的空当,他们异军突起,稳稳占据了文化产业超级大国的高地。相比之下,仅在十几年前,文化产业理论才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说,直到今天,也很难说我们真正改变了传统经济思维模式,深刻认识到了文化产业的世纪意义。

  投入少,附加值高

  文化产业,通常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知识表现为源地,辅助和运用一切技术手段,以产业化方式创造、生产和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类产品的行业。2004年,我国正式定义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应当指出,国际间对于如何准确定义“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始终存在一定争议。但强调文化产业在21世纪经济国际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强调未来的经济强国一定是一个文化产业强国,则是不谋而合的共识。

  联合国经济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整个全球市场的增长率约为3%,而文化产业的增长率高出这个比例一倍。文化产业具有以知识智慧和文化创意为基础的特性,它投入较少,但产业的附加值、产出效能以及产业的社会波及效应等均远远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并且突出表现出这个产业低资源耗费、无环境污染的可持续成长性。从整体意义上看,在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一个迎合人性本质对精神需求的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国际社会齐力倡导文化产业,全力展开文化产业竞争,当然是大势所趋。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文化产业超级强国。文化产业总值在GDP总量的25%上下,位居国家产业结构的第二把交椅(首位是军事工业),而出口则是老大产业。仅仅一个纽约市,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度经济效益就高达200亿美元。一部电影,上世纪70年代初的《教父》爆出近8亿美元的票房,震惊世界,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电影是最大的工厂;《泰坦尼克号》则创造出18亿美元的票房和又一个18亿美元的电影衍生产品。

  可以比算一下,如果我们生产36亿美元的服装或者家具,得需要消耗多少资源,需要多少人工和劳动?经济上的以强凌弱,由此可见一斑。日本仅次于美国,文化产业早已超越电子业和汽车业。仅一个动画产业就占据了世界市场的62%,而游戏则占世界市场的三分天下。1998年,韩国确立了强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此后,韩国盯住中国市场这块肥肉,从2002年起,战略性进入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曾一举夺去中国整个

网络游戏市场总份额75%的绝大多数。这不能不是一个令我们惊醒的数字。

  中国的文化进出口逆差

  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我国的文化产业形势相当严峻。总量上看,我们的文化产业总值仅占GDP的3%左右。更有甚者,一方面在我国逐渐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社会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一年有114天法定休息日,还有“五一”、“十一”、“春节”等三个长假。这么多的节假日,集中拥挤了几亿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汇聚了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消费市场。可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可以供给的文化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之万一。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口持续顺差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逆差幅度惊人。就拿图书来说,与欧美的逆差比高达100:1以上。有人作了这样的统计:1999年到2002年,我国接纳了俄罗斯285个艺术团体来演出。而同期中国只有30家团体到俄罗斯演出。2000年到2004年,我们进口影片4332部,而国产影片真正具备出口概念的不足百部。这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而且民族的文化、文明传承从来不曾断裂过的泱泱大国来说,委实是一个尴尬的现实。

  更加值得反思的是,在文化产业明显落后的现实中,我们却缺乏战略眼光地以国家名义供养着庞大而臃肿的完全消耗性的各类文化组织和部门,进一步加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负担。

  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新型的国际市场领域的文化战争。我们没有选择,因为一个没有当代文化作为和影响力的国家,无论其经济多么强劲,终究不能成为一个普遍受到国际尊重的大国。我们务必更新传统的经济思维,警惕极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指标,缺失了对文化产业的应有重视。其后果,一定不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插图/苏益王平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