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经济第三极--中国构建全球自贸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16:40 《商务周刊》杂志

  栏目:封面故事

  经济第三极

  ——中国构建全球自贸网络

  56年前,在欧共体尚未形成之时,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就指出,自由贸易协议(FTA)并不意味着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不是通过降低经济成本,而是通过提高对非成员国的壁垒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他认为这可能会恶化全世界的效率。

  然而时至今日,自由贸易协议的榜样——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已越来越受人推崇,并引导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协议热。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全球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的已建成自贸区共有214个。2006年12月,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中国正在研究制定在全球推进区域及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思路和时间表。这是中国官员首次将中国的全球区域合作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中国为何积极拓展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商务部的解释是,目前在多边的WTO框架下,最惠国待遇已经成为一个最基本、最普通的贸易待遇。为争取一个更好的贸易环境,各国都把发展自贸区作为自己国家的战略来规划和实施。如果区域贸易协议达成,这些国家之间将相互给予比WTO更优惠的待遇。目前的多哈谈判困境,使得各国为占据主动,势必更加抓紧实施自贸谈判。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俞建华明确表示:“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紧迫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顺应潮流,在下一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就会被边缘化!”

  这正如贾格迪什·巴格沃蒂所说,许多国家是被“纳什均衡”拖入自由贸易协议洪流之中。在国际贸易博弈中,尽管参与者可以通过多边合作获得更大利益,但他们却以非多边合作(双边或区域)方式各自追求个人利益。

  眼下,“恶化全世界效率”的忠告与主要贸易国的博弈现实,将共同促成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如果中国能够把东亚和欧亚这两大区域连接在一起,就有可能与欧盟、北美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记者 袁瑛

  布局亚洲

  宿务,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其在中国的知名度从未如此响亮过。

  在强台风将一系列会议日程推后近一个月之后,2007年1月14日,来自中国以及东盟10国的领导人聚首宿务,参加第10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外面阴雨绵绵,但会场内却洋溢着热情与友好的气氛。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东盟10国领导人详细介绍了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一系列新进展。

  会议闭幕时,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中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也意味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跨过了一个重大障碍。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曾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一协议很大程度上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然而伴随着2004年双方《货物贸易协议》以及此次《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质疑声终于消失了。“《中国-东盟自贸协议》将是向建立一个像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那样的经济圈迈出的第一步,而它自身的成功将为中国下一步建立一个全亚洲自贸区树立榜样。”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约翰·威利对《商务周刊》说。

  目前,中国与东盟一起打造的这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中国所有在谈以及规划中的自贸区中进展最快。按照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共同致力于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个东盟老成员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建成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4个东盟新成员经过5年的过渡期后,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版”作用,首先表现在“早期收获”这一模式的应用上。在这一模式下,双方可先进行相对容易的货物贸易互降关税谈判,服务贸易、贸易法规等相对困难的领域则可先搁置,通过首先取得双赢的成果来推进双边关系和下一步谈判。约翰·威利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也特别称赞了中国发起的这一模式。“先谈成一个框架协议,双方再在随后的谈判中通过不断添加具体内容,比较容易达成更多的让步。”他说,“这种边谈判边学习的创新模式,非常适合自贸谈判,也代表着中国冀望与其他国家通过协商而协同发展的诚意。”

  “从这点看,中国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方面,既是一个睿智的倡议者,也是积极的行动者。”约翰·威利说。

  事实上,继中国与东盟的自贸谈判首先实施“早期收获协议”之后,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谈判在去年年底达成之前,就先遵循“早期收获”模式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协议》。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双方在先期实施降税的过程中获益颇丰,随即就市场准入和自由贸易协议文本很快达成一致,于2006年11月基本完成了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

  “从亚洲的现实情况来看,自贸谈判一开始不易铺大摊子,应考虑到各项制约因素循序渐进。”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俞建华对《商务周刊》说,中国政府的思路是主张在中国-东盟自贸协议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广泛的亚洲自贸区,即包含了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10+3)。本刊从商务部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中韩两国的自贸谈判已有稳步推进,两国就有关开展自贸谈判的民间可行性研究已经结束,未来一年双方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官、产、学界的联合研究。

  俞建华坦言:“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日本对于‘10+3’的态度。”日本在去年曾经高调提出了“EPA行动计划”——一个包括了东盟10国(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和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宏大自贸网络。尽管鉴于东亚自由贸易区在建立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日本的“EPA”构想可实施性较低,但“EPA”构想的存在也使日本对于中国政府所倡导的“10+3”模式反应冷淡。

  “当前构建东亚自贸区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路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想法和考虑,这些都在进一步的探讨当中。”俞建华说。

  在东亚地区之外,中国还表现出对其他周边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与印度的自贸谈判正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据商务部介绍,按照中印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要在2007年10月完成可行性研究,为下一步政府的决策以及进行自贸区性质的贸易安排谈判做参考。俞建华说:“对于自由贸易谈判,尽管印度国内存在反对与支持两种不同的声音,但从我们与印度官方的接触来看,他们对自贸谈判很有热情,目前进展也很顺利。”

  在中亚和北亚,中国虽然与俄罗斯以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没有规划中的自由贸易谈判安排,但一些专家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在这一地区起到了经贸纽带的作用。2006年召开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伊朗、蒙古等国家领导人就区域安全以及经济合作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对话。在北京参加“21世纪论坛”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表示,如果中国能够把东亚和欧亚这两大区域连接在一起,就有可能与欧盟、北美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俞建华认为,在东亚形成与欧盟、北美自贸区相呼应的三足鼎立局面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来自美国的贸易专家已经在分析中国扩建自贸网络的未来格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阿加塔·安特科维兹就认为:“中国的新区域贸易协议正表现为第三波强有力的地区协议出现。”

  安特科维兹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1957年《罗马条约》的缔结使欧盟这一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初现雏形;1991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则宣告了冷战后世界经济大变局的开始,当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就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展开谈判。“而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过渡期结束的2007年,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建设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全面加速,也可以预见一个以亚洲自贸区为核心的全球第三极经济圈的形成。”安特科维兹对《商务周刊》说。

  “纳什均衡”下的国家战略

  2006年12月7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中国正在研究制定区域合作的国家战略,在这份战略规划中,预计将提出中国加强区域合作、在全球进行区域及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思路和时间表。这是中国官员首次将中国在全球区域的贸易合作提到如此高度。

  在约翰·威利看来,参与区域及双边经济合作符合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利益。“多边贸易体系,如WTO,能够保证大国在进入其他势力均衡的国家市场时享受基本的最惠国待遇和平等机会,而在进入其他较小的经济体市场时,大国通常采用区域贸易谈判或双边贸易谈判,来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协议安排。”他指出,在一个涉及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WTO贸易体系下,大国只能获得基本的利益;而在各自的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下,大国利用经济实力的不对称有望获得相对主导的利益。在约翰看来,这就是当前WTO贸易体系迟迟无法推进的现实原因。

  应该说,在诸大经济体中,中国政府对多边的WTO平台采取的是最积极的态度,但中国同样对双边和区域贸易安排有很大兴趣。俞建华强调,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加入了WTO这个多边“俱乐部”,各国家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多边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已经成为了一个最基本、最普通的贸易待遇。而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贸易环境,各国都把发展自贸区作为自己的国家战略来规划和实施,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协议达成后,这些国家之间就会相互给予比WTO更优惠的待遇。他认为:“如果中国只有WTO框架下的一般待遇和往来,会给自己造成事实上的不利的竞争地位。”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全球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的已建成自贸区共有214个,这其中,2006年1—10月期间建成的自贸区就有30个,这个数目比2005年全年还要多。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现已达成和正在谈判的自贸区共有52个,欧盟有50个,日本21个;在区域贸易最活跃的亚洲,已经缔结的自贸协议已经达到81个,这其中还不包括正在谈判和规划中的100多个项目。

  的确,美国、欧盟等经济体近几年展开的区域以及双边贸易安排非常活跃,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很大的紧迫感。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作为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俞建华一再强调,区域贸易合作不再仅仅是国际司的一项普通业务,而是关系国家利益的战略问题。

  俞建华同时也坦言,各国加紧区域贸易安排脚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恢复WTO多哈谈判希望渺茫,多边贸易机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在刚刚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农业大国明确表示,不会在农产品关税问题有任何松动。

  据俞建华透露,布什近期将宣布向国会申请延长“快轨道授权”,但附加条件是多哈谈判必须在年中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否则他将不考虑申请延长。如果算上美国国内立法规定的3个月“提前告知期”,事实上,要求多哈谈判在剩下的几十天内出现实质性进展,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能的游戏”。除此之外,为期6年的美国国内农业补贴法案将于今年年底到期,民主党掌控的参议两院对国内农业补贴的调整方向将更趋于保护美国农民的利益,因此提高农业补贴数额的可能性更大,这无异于对多哈谈判一直存在的农业补贴问题争论“火上浇油”。如果一个新的为期6年的美国农业补贴法案出台,即使多哈回合在今年年底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一协议也将在美国无法实施。这对参与谈判的世贸成员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失败。

  因此俞建华预计:“如果今年6月以前多哈谈判还没有一个大的起色,2005年底WTO香港部长级会议上确定的于2007年完成多哈谈判的目标就恐难实现了,多哈谈判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被搁置。”

  多哈谈判的困境,使得WTO各成员国贸易自由化的整体水平很难提高,因此各国为了占据主动,都更加抓紧实施各自的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这正如贾格迪什·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所说,许多国家是被“纳什均衡”拖入了自由贸易协议洪流之中。在国际贸易博弈中,尽管参与者可以通过多边合作获得更大利益,但他们却以非多边合作(双边或区域)方式各自追求个人利益。

  从地球村的角度,这似乎不够理性,但从国家这个经济单元的角度,这又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紧迫的现实。”俞建华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不能顺应潮流,在下一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就会被边缘化。”

  反传统的贸易新力量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依托,加快建立周边的自贸区平台,同时选择一些重点国家,向拉美、澳洲、欧洲以及非洲扩散,中国的全球自贸区网络构架正逐渐浮出水面。

  约翰·威利认为,中国选择了一条与美国、欧盟相似的道路,三个主要经济体都在参与多边机制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而谈判的重点也放在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对美国来说,是拉美;对欧盟,是法德;而对中国,则是东南亚。

  阿加塔·安特科维兹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进一步分析说,在相同的方向下,中国的自贸安排所遵循的“模版”路径又明显不同于美国和欧盟。她认为,美国和欧盟在贸易安排的内容上表现更“务实”,更强调“传统的贸易利益”,例如在《罗马协议》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都涉及到的关税协调、争端解决机制、环境以及其他非贸易问题和金融体制整合等问题。而这些在中国的贸易安排中大都没有体现。

  “中国更倾向于签订一个体现较广泛的经济、外交和战略关系的贸易安排协议。”安特科维兹说。

  这样的差异性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双边贸易安排中可见一斑。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就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签署了类似于中国-东盟在2002年所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在这两个贸易协议框架的指导下,中-澳、中-新在近两年已经就具体问题展开了磋商。

  不可否认,先签署一个《合作框架协议》是符合中国与谈判对象双方共同利益的。以澳大利亚为例,中澳自贸谈判启动较晚,目前已经完成7次谈判,但由于澳大利亚坚决要求将服务业开放列入谈判内容,导致“早期收获”模式无法实施。双方在服务业发展和开放水平上的差异,也使得目前谈判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一个《框架协议》的存在就为双方在未来进一步磋商并找到利益契合点提供了可能。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唐茂思2006年10月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双方的态度是积极的。今年3月即将在北京进行的第8轮谈判中,他期望中澳谈判将在市场准入等具体问题上做进一步的沟通。

  俞建华司长在谈到中澳谈判形势时表示:“自贸谈判是双向的,应当在相互开放中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所以双方在谈判中都必须面对双方提出的问题,而不仅是中国单方考虑如何解决澳方提出的问题。”

  相比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自贸谈判的前景更为明朗,新西兰是中国在大洋洲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在《贸易和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中国和新西兰已经就如何加强双方在技术领域的检查规定和标准进行了沟通和磋商,以减少贸易壁垒,并为双方的商务往来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中新双方在协议中还强调在质量监督、标准和认证评估程序上达成合作框架,这将极大的有利于双方下一步在经济和联合贸易问题上展开对话。

  中新自贸谈判迄今已经进行了10轮,由于新西兰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承诺不会根据《中国入世协定书》第15、16条对中国适用特别保障措施,中新自贸谈判进展非常顺利。据俞建华司长介绍,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新西兰期间,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共同商定双方将在一两年内完成谈判,签署协议。

  在全球自贸网络的“布点”过程中,中国表现出了对能源和资源品的高度重视。据易小准副部长介绍说,中国选择谈判的对象,都是那些“战略意义突出、经济互补性强、市场规模大或者资源丰富、推动和谐发展效果显著”的国家。

  智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中国选择智利首开自贸谈判,正是符合了易小准的上述标准,据统计,中国从智利进口的铜矿砂占进口总量的40%,智利是中国最大的铜出口国。俞建华介绍说,中智双边贸易协议也符合中国政府贸易谈判安排的原则,即“从易到难”。不可否认,智利自身就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截至目前,智利已经与超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智利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曾经对《商务周刊》强调,智利愿意充当中国进入南方共同市场以及广阔的拉美市场的平台。尽管有原产地以及关税等多种限制,俞建华认为,中智自贸区对拉美地区确实具备很好的示范作用。

  除了上述国家,中国与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也展开了谈判。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从海合会成员国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30%。双方的自贸谈判于2004年7月启动,截至目前完成了4次谈判,双方就建立自贸区的谈判工作机制和工作大纲已达成协议,目前正在就货物贸易有关的减让和简化进出口手续等具体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比东亚、中东、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等三个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在自贸谈判方面却鲜少动作。在欧洲地区,中国也只选择了与冰岛和挪威这两个非欧盟国家开展自贸谈判。2006年,中国首先与冰岛签订了关于启动自贸协议谈判的《协议书》,按照计划,中冰两国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开展首轮谈判。在很多领域与冰岛属“同质竞争”国家的挪威也不甘示弱,表示希望能与中国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框架下签署一份自由贸易协议。EFTA包括挪威、瑞士、冰岛及列支敦士登国家,其经济规模加起来超过澳大利亚或巴西。目前,中挪两国正在进行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

  “中国在全球自贸网络布点中,刻意避免了与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接触。”阿加塔·安特科维兹认为,“这是为了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增加与这两大经济体的谈判砝码。”

  事实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和完善了。欧盟以共同市场为起点,但其发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而是在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兼具经济同盟、货币同盟以及政治和安全同盟的全面一体化组织;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前者属于较单纯的共同市场,贸易区限于三国间经贸往来、给予和享受特殊优惠待遇以及贸易纠纷的协调解决,但目前这个自由贸易区已拥有3.6亿人口,生产总值达到7万多亿美元,年贸易总额1.38万亿美元。可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不仅代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股势力,也标示出了两个辐射作用极强的贸易经济圈。

  虽然在中国FTA的积极推动下,亚洲自贸区的版图有望浮现,但相比欧盟和北美分别70%和40%的内部贸易量,亚洲区域内贸易仅占30%。亚洲的一体化程度还相对很低。安特科维兹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国家的多样性,亚洲地区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像欧盟或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自由贸易圈。

  然而换个角度,只有30%的内部贸易量,也意味着中国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东盟为核心的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中国正在分级逐步推进东亚和全亚洲的自由贸易,并将贸易网络辐射拉美、南太平洋、欧洲以及非洲。

  现在没有人怀疑,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第三极经济圈将会在全球版图上清晰浮现,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

    相关链接:

 经济第三极--中国构建全球自贸网络
 双边贸易安排都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造业的南亚五年计划
 康佳:在多边和区域贸易之中生存
 中国-东盟核心货币猜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