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经济适用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在3000元左右。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按建设成本计算,经济适用住房存在降价空间。
据了解,去年经济适用房价呈现整体上涨的趋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征土地转让方式须进一步合理化。目前土地转让主要采取协议价而不是招标价或拍卖价,是由开发商和产权单位采取一对一的协议方式确定地价。企业争先开发,从而拉动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二是开发商建安成本费有所上升。但据调查,1999年各类主要建筑材料价格和人工费用与1998年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这就反映出建安费用的上涨是由各开发企业在购进建筑材料时人为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三是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上升。各开发商都不惜在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档次上花大钱找卖点,甚至有违“经济适用”的初衷。随着今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走向理性,这一项费用应下调。
分析表明,如果能尽快规范土地转让和出让行为,尽快用招标、拍卖方式取代协议价转让和出让方式,抑制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建材价格管理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制定和公布建筑材料指导价,引导建材价格走势,提高建材购销的规范化和规模效益,经济适用房还是存在理性降价空间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经济适用房受政策调整因素影响最大。有关部门也在加紧制定政策,有意控制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条件和开发量,因此各地今年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面积可能会缩小。
经济适用房价整体看跌,但具体城市还应做具体分析,以北京市为例,1999年北京市竣工的1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已被抢购一空,目前回龙观、天通苑等热销项目仍出现没房可买的“断顿”现象。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尽管国家对经济适用房有明确限价,理论上也存在着降价空间,但北京的经济适用房价格却存在着不少上涨动力。(吴彬)《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