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应提升职业价值

2000年12月08日 10:36  中国经济时报 

  我们却必须提升和创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水准,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银行职业人的使命,是在民族国家存在格局下必须作出的反应,它构造了下一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最要紧的任务。现在的问题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水准应当如何认识和评价呢?

  我们要看看,今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究竟依靠什么来支撑着自己的职业魅力或吸引力的,以此来支持我们对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关键问题的理解。

  首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文化价值强于经济价值。换言之,国有商业银行依靠更多的是“国有”的背景、创新的“使命性”激励、机构和职业的稳定、长期形成的非淘汰机制、相对宽松的从业环境、便于交流的人际联系等的认同,不是更多地靠经济价值的刺激力。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观察中,经济价值的吸引力对于职业人,明显不在首位,这既有量上刺激的不足,又有质上的“货币化”的不纯粹性的弱处。对于银行业的职业人才而言,留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较为突出的理由,就是文化上的认同:他们习惯于“国有”文化氛围下的职业生存方式,充实于如此氛围下改革或创新银行体制的“使命感”满足;对于一般的职业人而言,更在于这样的职业文化形成的工作保障和工作环境,只要保持不过于弱化的工作态度,淘汰的处理通常不会降临。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中的经济价值不重要,它是“养活”职业人的基础,但对于相当多的职业人,特别是职业人才来说,吸引他们的更大的理由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价值的质与量。

  其次,等级价值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官位”的刺激性大大强于经济价值的评价和文化认同的力量。等级价值更含有“管理与服从”的内涵,在“国有”背景之下,这样的等级通常还与政府官员或公务员通约。因此,它容易产生社会的认同,在称为“行长”、“总经理”等等名称的背后,还有着厅局级、处级、科级等等的“官员”规定,政府官员社会的普遍影响度,也就进入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体系中来,成为相当重大的部分。另一方面,与政府官员等级的通约性,也决定了能够得到职位的职业人更加广泛性的职业流动可能,即是可以没有职业场所限制地,从国有商业银行流动到政府管理部门去,或是相反,“官位”具备明显的刺激力量。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家园性质浓厚,职业人的归属情感容易产生,精神价值有相当大的份量。中国的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是目前最大的民族商业银行,规模巨大、机构数目多、遍布广、社会影响力明显,作为确定的“民族国家人”的银行职业人,在国有的商业银行中极为容易产生精神的特殊性占有感和满足感,以及为其劳作而守住如此阵地的职业责任心。实际上,在“中国”两个大字下面的银行职业,不论其职业发展程度如何,从事职业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双重目的,中国的银行职业人,一方面在这里得到职业价值的实现,同时,还为职业场所的长久稳定存在,扩张繁荣,负有近似本能的责任。也就是说,中国的银行职业人,不仅将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既定的职业场所之一看待,不仅将自己作为活动于这处场所中的“外人”,而且将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自己需要加以保卫或支撑的场所,将自己作为这处场所的“主人”。毫无疑问,职业人既作为职业的主人,又作为职业场所的主人,只有当服务于国有的商业银行中时才能出现。由此而来,国有商业银行也就自然地产生了职业“家园”的性质,中国的银行职业人归属感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职业价值中颇具份量的内容。不过,这样的“家园”对于职业人,它的作用并不足够地稳定,或者是建设家园热情的激励,或者是依赖家园惰性的孕育。

  第四,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垄断性地位,生长了相当程度的职业成就感,它构造了职业人选择上的优势。在今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国内银行业务的绝大部分,职业结构相对丰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广阔,职业地位相对高启,因而对职业人有种激励的职业成就魅力。凡是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谋过职的人,通常在其它银行或金融机构中容易谋得职位,也正是这样职业成就魅力的一种延续。至今大量的银行专业学生,同时包括一些非银行专业的人士愿意进入到国有商业银行中来工作,是冲着其职业的成就可能性大,并能够得到职业上的社会充分承认为目的的。

  总起来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在的职业价值魅力,在一定的经济价值支撑的前提下,更多地表现为非经济价值的文化凝聚、职业家园激励和职业成就满足。应当说,在没有经济全球化,没有国外银行进入中国的格局下,如此的职业价值构成基本能够保证相当量的职业人,特别是职业人才驻留于国有商业银行之中,与其它的职业相比,与同职业中各类中小银行或金融机构相比,它们的职业价值优势显性地存在。问题是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经济全球化,国外银行不久就将大量登陆抢滩,在今天看来还可以维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相当职业人才的职业价值力量,相当的一些因素就表现出不可抵御“冲击”的低质,原来的辉煌历史难以再续。例如,银行的职业成就感,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时下尚无法与国际化的大银行竞比高低。 更令我们忧心忡忡的是,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职业文化价值等方面,有着日益弱化的趋势。一是巨大的机构和人员规模,已经不表现为银行职业的优势,而是劣势,它给予社会的印象日益与包袱、不良资产、闲置人员等密切相关;二是随着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新业务领域国有商业银行并不占先,也不占优;三是“官位”的等级刺激在相对减缓,淡化“官位”的改革在深入的同时,相应的经济价值力量支持并未跟补上来;四是职业收入的平均化作为原本职业价值中的优势,今天已经明白无误成为了劣势,职业人在平均性分配仍然强烈的机制下,失去了原有的劳作激情和态度;五是“国有”的背景强度大大不如从前,国外的评级机构已经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背景支撑计算了折扣。本来,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中,其中相当多的一些职业文化价值的变化,如“官位”体制的弱化,体现的正是改革的发展方向,但在其它方面没有跟随上来时,失去的世界没有得到补偿,更没有得到扩大基础上的张扬,加上国有商业银行变革时期外部支持的力量不确定性较大,在未来与国外银行竞争职业人才中的战争中,我们便多重地处于不利地位了。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的提升和创新,首先必须在经济价值方面入手。其一,调整和丰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形成经营目标集中于银行利润方面的足够力量,创造职业价值中经济价值总量增大的激励基础。在这一问题上,需要认清的一个问题的是,保持“国有”的性质或名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保有100%的国有资本量,资本结构的调整和丰富,不仅具有职业价值提升的可能功效,同时,它在增大银行利润的基础上,由于增殖资本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有资本的生存总量与增长,并将使得国有资本能够对于更加广泛行业的进入和支持。

  其二,优胜劣汰的职业选择机制,能进能出的职业人流动市场的创新,以及职业经济价值等级对于“官位”等级的取代。唯有差别地对待不同能力和不同贡献的职业人,才形成真实、全面和有效率、效益的职业价值激励。目前的情况是,“劣汰”的改革已经在进行,但力度还较小;“优胜”的创新尚无足够力量,职业人才没有得到激励;职业人的调离已经轻松有加,职业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进入,却是难度极大;“官位”分配中“暗成分”较多,经济价值等级不明朗。问题已经明白地摆开,重要的只是要改革者的勇气与魄力罢了。

  其三,加大银行对个人分配的货币化纯粹度,提升经济价值分配的质的水准。除了基本的工资之外,住房、医疗、养老、交通等各类补贴,均应最大限度地货币化,形成清楚明了的经济价值表现,突出职业价值中经济价值成分的透明度。根据时下改革的情况来看,货币化难度来自于外部条件,如传统体制下的一些宏观管理意识的阻滞,又如税收政策还需要完善,再如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等等;对商业银行内部来说,货币化的难度在于货币化等级差别的确定,以及这种确定后的执行力度。所有这些,时下已别无高招可择,唯有彻底勇气支持下的破旧布新“一条道”了。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再创造与职业凝聚力的重塑。如果将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文化,那么,今天的企业文化再创造,就不能简单地停留或围绕“国有”做文章,一定要有新的“民族国家人”意识之上相对独立的银行自身的文化建设,即一定要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特色创造与规定性,如统一法人制度下快速反应的市场竞争体系构建,完全开放性的运作程序,相对优势的业务的领域或范围的份额保持与扩张,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联动的业务发展体制,强烈的银行内部的合作与支持联系,灵活多样化的内部人员流动体系,内部新创设职业位置选拔的竞争方式,不同岗位职业人之间互相尊重和配合的道德约束,等等,在实现统一的银行利润目标下,创新职业人职业生存与发展中新型的文化氛围,在银行中各职业的丰富构造与职业空间广阔开拓的过程中,凝聚成新的职业理念和职业激情,加上“国有”的规定性和长期以来形成的魅力,融合而成既别于传统,又别于国外银行,颇具国际性、民族性、自身优势特点的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增大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中新文化的份量。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职业家园的重新定位和建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有着对于中国银行的职业人“家园”的意义与价值,基本类似于对自己国家的情感,至今仍然如故。今天看来,在坚持保有这种家园格局的前提下,也就是保持国有或民族商业银行性质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应当弱化职业人对于这等“家园”的纯粹依赖性意识,加大职业人对于家园的创新与生存条件改善的意识,恢复和提升中国银行的职业人作为“家园”主人的地位,而不仅仅是当作一种可以随意进出或是随意放弃对待的一般职业场所,将职业人的职业价值的实现,与职业场所建设的好坏实实在在地联系起来,将更多的职业人不仅置于“职业中人”的位置上,而且置于“职业场所中人”的位置上,激励足够的热情建设长久繁荣的国家或民族商业银行,以强大的国有或是民族的成分规定,再催生中国银行职业人更加热爱自己银行的职业家园情感和归属价值。

  从职业价值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不仅仅是换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重要的是通过职业价值的观察和理解,认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着力加大职业价值的创造,为加入到世界银行[微博]业的大竞争中去作好最为有利的准备。

  在讨论中,我们回避了一个实质的问题,这就是,包括提升和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职业价值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由谁来进行?是中央政府,国有商业银行的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现在的决策层成员,还是商业银行现在的全体员工?这当然是重大得根本不可忽略的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项巨大的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需要一些部门的指导和领导。一般而言,国有商业银行是属于国家资本的金融企业,中央政府对其职业价值的提升和创新有着推进的最充分理由。因此,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当视这等的职业价值提升和创新为已任;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有着对于这等改革的指导与督促要求,国有资本企业的改造是绝对地少不得监督与管理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则对于如此职业价值的创新,负有完全的构思责任、规划运作责任和操作责任。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我们发现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对于这等职业价值创新的改革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仅仅从实际的运作来看,改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特别是来自于各个决策层(主要是总行和一级分行),他们作为“国有”的代表,作为民族银行的领导层次,依靠既有的机制、机构和员工,瞄准世界先进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同时,在国外商业银行进入的压力之下,各国有商业银行各个层次还近乎本能地、被迫地作出应对,变相地提升着职业价值的水准。因此,商业银行自身是改革从筹划到操作最为主要的力量。与此不同的是,从社会的理解和一些部门的反应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推进的各项改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片面地理解为“满足银行自身利益”、“追求自身最大化”的行为,因而在很多具体运作之中,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有力支持、配合,有时甚至于是阻滞。这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职业价值创新中必须解决的极其关键的问题。如果排除一些其它因素,这一点,应当说也可以用来解释某些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困境和至今尚不能够走出困境的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是双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职员,特别是决策层的职员,身份具有双重性:代表国家,又有自身机构的利益追求;既有建设“家园”的历史使命,又有实现个体职业价值的动机。片面地理解商业银行进行的改革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无法指望改革取得圆满成功。而且,商业银行改革的决策层也是“职业层”,他们也是需要激励的。当得不到社会各方面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和激励时,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化,甚至于可能向原有体制回归,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实际上,我们只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来提升和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谋职在身的这一代银行职业人,历史的使命就将很大程度上铸就在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里,他们的职业价值实现与职业场所建设已经不可分离。大刀阔斧地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丰富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结构,吸收国外成功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先进经验,在职业价值的构成各个方面,提升已经存在的优势,并大加创新力度,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职业价值,增加它对于现有的和未来的银行职业人才的吸引力,已经历史地交予了他们。显然,这一代从事职业价值提升改革的银行职业人,当然希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更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以及更为宽松的外部条件与环境,通过不懈的努力,满怀信心地迎接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民族国家很长时期并不能够消亡的历史进程中,与国外商业银行进行职业价值的博奕,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为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作出贡献。(陈彩虹)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