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意中交流的华商朱裕华:牵线搭桥处处商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 13:06 《东方企业家》杂志 | |||||||||
曾经从上海插队落户到安徽,面朝黄土背朝天。 来到上外,掌握了意大利语,才为日后的事业夯实了基础。 他一直留意着身边的商机,第一桶金竟然是猪鬃毛。
这位备受意大利人称赞的“民间大使”,得心应手地沟通着中意经贸交流,也使自己的事业不断拓展、升华 文/本刊记者 谭琴 娶了意大利妻子,在意大利呆了近20年的朱裕华,被誉为中国华侨在意大利的“侨领”。 1985年,他在感觉到意大利了解中国很少时,就敏感地抓住了“空白”,利用“咨询公司”大大激发意大利对中国的兴趣,又通过一笔笔生意,树立了“诚信”的个人品牌。1998年回国投资家具业不过是“投石问路”,他以为“做生意与意中交流两不误,才能双赢乃至三赢”。如今拥有一长串头衔的朱裕华,最看重的是自己“意大利意中交流协会主席”的身份。 冷门小语种成为奠基石 出生于1954年的朱裕华,与同龄人一样,从上海插队落户到安徽。尝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之后,被抽调进入一家榨油厂,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从普通工人做到技术副厂长。机遇总是眷顾那些一直思考的人。朱裕华被当地朴实的安徽农民推荐去读上海外国语学院,当办工厂和上大学两个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选择了后者。 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朱裕华所学的是意大利语。这个当时非常冷门的小语种,成为他日后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1984年,朱裕华在意大利的表兄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于是他通过移民,踏上了意大利的国土,帮表兄管理一家中餐馆。现在谈起来,朱裕华还是忍不住“沾沾自喜”。我是出色的跑堂儿,不但介绍中国的菜肴,而且介绍饮食文化、饮食风俗。比如为什么春节时吃春卷、桂鱼为什么叫桂鱼等等。当时在意大利中餐馆里就餐也是外国人居多,听得兴致勃勃。餐馆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朱裕华只为表兄打了半年工,表兄就主动提出与他合股开餐馆,他们曾经在南斯拉夫开过当时最大的中餐馆。但他绝不甘心在餐馆度过自己的人生,他要走出“唐人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朱裕华发现他所在的威尼托大区,通晓意、中两种语言的人并不容易找到,他认准了这是个人发展的机遇,于是创办自己的翻译咨询公司,为意大利企业做中国市场顾问。 与此同时,他一直留意着身边的商机。当得知有家意大利生产油漆刷的企业,急需猪鬃毛这种原材料时,他很清楚:机会来了!因为,在意大利本土饲养的猪终年生长在有空调的室内环境里,猪毛渐渐丧失了御寒的功能,变得又细又软,所以意大利出产的猪鬃毛越来越稀少。 这是朱裕华自己的第一笔生意。当他把中国的猪鬃毛运到意大利,市场反应非常好。一个月不到,就惊动了意大利的一家大供应商。这家公司要求朱裕华只卖给他们一家,每个月需要80个集装箱,每箱价值2万美元。彼时,源源不断来自中国的猪鬃毛,意味着他事业的起步。 同胞的感谢就是商机 然而对朱裕华的事业来说,真正的突破是在1993年。 他还记得,那是一天早上的6点多,一阵电话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福建省外办打来国际长途,告诉朱裕华福州市一个农业代表团在意大利维罗纳省碰到困难,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个代表团前来参加维罗纳农业博览会,由于接待方是意大利人,语言障碍使代表团在博览会上呆了8天一无所获。但接下来,在朱裕华的陪同下,3天内代表团很快便签下了几笔重要的生意。 同胞们的感谢让眼光敏锐的朱裕华又一次看到了商机——中国各种商务考察团的商业价值,于是,他旋即组建了意大利黛马国际旅游公司。为中国客人在吃、住、行及生意上提供一条龙服务。 就这样一步步,朱裕华在意大利白手起家的小翻译公司,经过十几年发展,现在已成为一个专事意中两国经贸往来,颇具规模的意中国际贸易(集团)公司,下辖意中国际翻译公司、马可波罗中国货行、高安进出口公司、黛马国际旅游公司。 凭借朱裕华与中国各地及意大利商界的良好关系,公司的业务日益扩展。中国和意大利的许多工商企业都同他的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公益与事业相辅相成 朱裕华的公益心为他的事业插上了翅膀。 在他来到意大利8年之后,在他的积极筹备下,一个旨在促进意中两国在文化、社会、经贸、科技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意中交流中心成立。由于他的影响力,意大利参议员巴米洛·乌吉利和众议院议员鲁卡·巴利亚尼曾先后担任名誉主席,而创办人朱裕华理所当然地担任主席之职。 公益事业,是他不断拓展事业的另一个桥梁。由于朱裕华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而且他的“诚信”有口皆碑,尤其在威尼斯地区,凡是想同中国做生意的意大利商人都会找到朱裕华咨询,他坦承:“确实很多人找上门来,但不是所有来找我的商人都答应他们,要有所选择,通常政府官员介绍来的生意,比较稳定可靠。” 同时,要进入意大利的中国公司更乐于与朱裕华合作。他不断开拓公益事业的成绩单可以开出一连串:组织了近百名意大利企业家到云南、重庆、陕西等西部地区进行考察;促成了意大利威尼托大区与中国河北省、江苏省的友好合作关系;意大利维琴察省与中国陕西省、意大利弗留利自治区与中国福建省的友好交往关系等等。 打“家具”牌,推动中国制造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朱裕华恰恰选择这时回国,投资120万美元建立上海意华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那是在欧美家具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家具市场进入转型期,而朱裕华却选择在此时介入中国家具制造业。按当时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朱裕华此举并不高明。但其实,他是有意识地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做“绿色家具”的先驱。朱裕华进入国内家具行业,首先将欧洲的环保意识引入中国,定位在生产“绿色家具”,而且要做强势品牌,曾经在上海28家商场都陈列“帝大”品牌家具。其工厂设备和原材料均100%从意大利进口。绿色环保、设计新颖、具有鲜明欧洲风格的“帝大”很快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业界质疑,高成本投入的“帝大”在仿冒盛行的行情下是否有市场?朱裕华对此却并不担心。 第二步,推动“中国制造”。朱裕华非常了解家具业仿冒的“杀伤力”,但他在做生意的同时,更希望中国能够进步,而且想得长远:“帝大”不断地被拷贝,可以提升中国家具行业的设计水准。一旦意大利方面确信中国的设计能力没问题,而成本又可以降低,中国就可能成为意大利家具的制造中心。1999年,朱裕华投资5000万元在绍兴合资成立了“浙江帝大喜临门家具制造集团”,作为生产基地。从意大利引进优质木材及所有配件,在上海组装,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将意大利家庭、办公系列家具推向中国及国外市场。 第三步,大隐隐于市。当环保概念被中国家具市场广为接受之时,朱裕华却退出民用家具市场,独辟蹊径,承接各类工程用家具,而且由意大利的设计师根据不同项目度身定制,用户已遍及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上海证券交易所、希尔顿大酒店、马勒别墅等数千家宾馆酒店。 朱裕华总结,在家具业取得成功依然靠“信誉”,做成、做好一家工程后,口碑相传第二家、第三家…… 意大利最优秀的中国人 “我们的朱赛佩(意大利语‘朱先生’的昵称)”,是威尼斯商人对朱裕华的亲切称呼,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国广交会期间,朱裕华像一只领队的“候鸟”,带着一批批意大利商人准时“飞”往广州洽谈生意。而他带来的那些意大利工商企业家每每在同中国客商签约时,都会习惯地让朱裕华在旁“督阵”。因为他们相信有“朱赛佩”在旁,这笔生意便成功了一半。 由于朱裕华在意中两国工商界沟通的特殊作用,近年来威尼斯地区同中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额直线上升。如今在威尼斯地区,同中国做生意已成为一种时髦。更令人称道的是,经过朱裕华的多年努力,意大利威尼托大区政府通过法令,从1995年起将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作为该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 朱裕华深知,中国强大了,做华商才更有地位。 目前,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并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朱裕华决定在上海金山创建“意大利工业园区”,让更多的意大利企业在中国生产加工。他这样帮意大利企业家“算账”:“我可以不断地在中国推介意大利产品,但是价格降不下来,就会影响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而你们在中国生产的话,返销意大利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在中国还有能力销售,中国市场远远大于新加坡、泰国等地。” 按照他的构想,这一园区将引进意大利的各种知名品牌,建成一个融合中意特色的新式园区。 自信的朱裕华喜欢给外国朋友讲这样一个“上帝造人”的故事—— 上帝将泥土捏成人形之后,放进烤箱里完成最后的步骤。结果,烤焦的是非洲人、半生不熟的是欧美人、恰如其分的是黄皮肤的亚洲人。 《东方企业家》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