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的崛起与三峡同兴,宜昌的城市发展脉络是中国水电水利工程大思路下的一个支脉。现在,三峡工程已接近尾声,175米蓄水即将完成,三峡电站全部投入运行,1800亿元的投资将划上圆满的句号,对宜昌而言,则意味着“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逼近。
宜昌市一位政策研究工作者曾表示,后三峡工程时代,投资拉¬动趋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意味机遇期已经¬结束,因为国家对库区的政策支持不会停止,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不会减轻,对口支援库区的重点省市、知名企业的合作、互惠关系不会终结。
相反,由于“三峡品牌”的逐渐成熟和放大,三峡工程将会赋予宜昌“世界水电之都”和“中国动力心脏”的特殊魅力:强大的电能为招商引资和培植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新长江¬三峡等构成的世界级旅游景观,将吸引全球更广泛的关注。
万州再扬帆
今年9月11日,59岁的刘玉安走出西山公园,穿过马路来到滨江¬长廊上。他习惯性地停下脚步回望身后的西山钟楼,然后转身凝视着江¬面,“听说水位要涨到175米了,我想来看看”。但目之所及,除了薄雾笼罩的江¬水,他什么也看不到,“只剩了一个钟楼,老万州最繁华的地方都淹到水下了”。
持续多年的三峡百万移民已告落幕。这座位于库区中心、搬迁26万人、大半个城区淹没水下的三峡最大移民城里,已经¬很寻见昔日的城市痕迹。烟波浩淼的长江¬岸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人留意到刘玉安那一声感叹。万州,这座因三峡工程而衰荣的城市,在江¬水涨落更替间,命运已悄然生变。
顺江¬而下,走出万州客运港码头,可以看见墙上镶嵌着7个火红的大字“万州是个好地方”。的确,和长江¬沿岸诸多商业重镇一样,万州自古坐拥“川江¬水道”便利,素称“川东门户”,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
早在晚清时期,这里就因江¬而兴、因商而盛。史载1902年万县即开辟商埠,1917年设立海关。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大量人口物资的涌入和汇聚,万州一跃成为四川省第三大城市,和成都、重庆并称“成渝万”。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大四川范围内,万州仍然是仅次于重庆、成都的工商业最发达地区。
大江¬东流,潮起潮落。因水而兴的万州,终于难免被卷入历史大潮的涨落中。1955年,为根治长江¬流域洪灾大患的三峡工程开始论证、规划。此后的三四十年间,三峡工程历经¬上与不上、先上与后上、低水位与高水位的反复论证。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万州为主的三峡库区几乎成为国家建设中“被遗忘的角落”。
万州区一位领导坦承,新中国成立后,长达40余年的建设发展期内,国家基本没有在万州为主的三峡地区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或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据统计,从建国之初到三峡工程建设前,包括万州区在内的原¬万县市3区8县(集中在三峡地区)800多万人口,各项投资累计仅6个多亿。
与三峡工程“不上不下”相对应的,还有三峡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不三不四”。所谓“不三不四”就是“三峡省”设与不设、万州还保不保留在四川省的问题,“1985年,三峡省筹建备组在宜昌办公,万县市(万州区前身)大批干部抽调到宜昌,但一年多后,就宣布撤销。”万州区一名退休干部表示,行政区划的悬而不决,使机关取舍难定、干部人心浮动,严重影响了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工作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