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宏观调控:保增长还是保物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3:31 南方周末

  重重压力接踵而来,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日益逼仄:国际粮食、能源的价格一路飞涨,石油已经突破100美元一桶,大豆玉米价格均不断创出十年来新高,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国家对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标准提高,企业环保支出不断上升;人民币在过去一年中升值近7%,而且国家出口退税一减再减,保证金却一增再增;劳动力价格在民工荒的背景下大幅提升,再加上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规,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倘若这些法规严格执行,劳动力成本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倍数上升:例如如果按照要求为所有工人购买社保,工厂的此项成本将上升400%,因为现实状况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只会为20%左右的工人购买。

  短短一两年内,制造业的总体成本迅速上升几乎三分之一,而价格却因为定价权的缺乏而难以相应提高,以致珠三角企业不断关门,而聚集于山东的韩资企业中甚至有人欠着员工工资就“半夜逃跑”。

  种种这些新变化,在今年的“两会”上被不断提及,尤其是制造业的艰难,更是被许多来自制造业的政协委员通过提案或者发言反复表达。

  这些表达毫无疑问将使得中央政府对形势与政策重新进行考量,紧缩政策是否会严格执行引起诸多观察人士的密切关注。然而,“没有模型可以预测政府的执行力度。”2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研讨会上,宏观经济研究者宋国青说。

  其实在此前,央行2月1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信贷力度,支持当前的救灾行动。而2月22日发布的2007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民银行明确承认自己面临“在抑制通胀和维持经济增长间做出选择的两难局面”。

  3月7日,商务部副部长马秀洪在政协经济界的发言中说,“要注意政策的叠加效应”。

  1和N的博弈

  一个中央政府与无数经济体的博弈,是数年来宏观调控最顽强的旋律,也依然是未来的挑战

  仿佛是作为印证,1月份的金融数据让许多观察者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产生怀疑。

  在新增贷款以8036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的同时,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也以18.94%创下20个月来的新高。人们对此的普遍解读是:宏观当局仍在观望,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未真正执行。

  不过他们也许忽略了商业银行去年年末的委屈,那时候央行连下严令禁止银行超额放贷,许多银行因此对客户“违了约”。到今年,商业银行普遍预期信贷依然紧缩,纷纷抢闸放贷。一位企业主告诉记者,元旦那天早上8点,刚刚上班他便连续接到两家银行分行行长的电话,让他赶紧办贷款手续。

  刨除这些因素,货币政策的紧缩并未发生动摇。央行副行长易纲明确表示,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因为国内外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而改变。

  那是因为飞涨的物价和公众高企的通胀预期已经让政府绷紧了神经。2月,CPI达到了十余年来的最高8.7%,通胀已经让举国上下感同身受。

  从食品发端的通胀已经开始向其他领域蔓延,但糟糕的是,尽管实行了紧缩政策,投资依然热火朝天,经济的热度依然在不断升高。3月7日,在政协经济界分组讨论中,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就说,在他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地方说自己是过热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