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改委官员:国资战略转向政府职能转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02:01 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日前表示,中国在经济领域中的下一步改革任务仍然是加大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的改革力度,最重要的是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通过资本市场,将国有资本从生产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作为宏观经济规划部门主管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工作的官员,这一表态,不仅是继续强调今后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方向,也从战术层面为国有资本的转向提出办法,即国资可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战略转向公共服务。显然,借助股市不过是手段,目标当然为国有资本的战略转向。 从近些年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当中可以看出,对于国有经济在战略上的布局,中央有着十分清晰的思路,即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之外,国有企业逐渐退出竞争领域是大势所趋。谈及国有经济的功能性定位,则强调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去年底,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并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人们本以为,随着战略性行业的明确定义,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步伐将会加快,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大量国有资本依旧集中在竞争性领域,既与民争利,也因传统管理运营方式的种种弊端,效率难如人意。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留下的难题,也是当前一些改革举措徘徊不前的表现。 事实上,将国有资本从生产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国有资本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只不过形态发生了变更——从经营性形态向非经营性形态的转换。这种形态的转换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也有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轨。这当然是中国选择改革之路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当资本的形态发生改变之后,政府的职能也跟随转换。政府逐渐从管企业过渡到管社会,从管生产经营到管公共服务,正是行政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如果政府的精力仍大量放在国有资本的生产性经营上,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也就显得更为艰难。 若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看,由于资产形态的变化,其价值不再单以账面的利润来计算。即使是完全依照经济视角观照,由于产权变革所释放出的制度效应,将对生产力的解放大有裨益。民间经济的蓬勃成长,从全局来看,受益的必然是国家整体。 因此,国有资本必须加快转移的步伐。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转移,其好处正如孔泾源司长所称,“一举数得”—— “一方面创新市场主体,一方面将市场份额让出来,让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另外一方面,国有资本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中。”在目前政府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尚待提高的情况下,国有资本的战略转向,将为改善公共服务准备较为充足的“粮草”。 目前的问题在于,尽管国资改革的方向明确,战术上亦有操作性,但由于改革的深化,必然牵涉到既得利益的调整,或明或暗的阻力不难看见。正如国有股权划拨社保基金一事,因为各方利益协调没有妥善解决而迟迟难以推进一样,国有资本的战略转向,也往往由于难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而常常停留于理想的规划状态,或是改革途中反复不少。 这方面的例子并不少。如当初国资委主导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改革过程中,百余家央企中竟有10多家主业被确定为房地产业务。不用说,房地产行业尽管是支柱性行业,但毕竟远离“国民经济命脉”,国有中央企业的着力点放于此处,与改革大的方向并不吻合。其实,即便是定位于战略性行业的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等七大行业,也并不意味着铁板一块,在一些非核心的子公司或相关产业,亦可引入多元化资本,而将国有资产更多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我们注意到,对于国有资本的战略转向,尽管总体而言各方面已有共识,但还有杂音存在。有人就以各种理由刻意推延国有资本战略调整的进程。中国启动改革已有30年的经验,类似现象在此过程中可谓较为常见。这当然都是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但改革之路走到今天,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的改革力度确实必须加大,这既是政府履行对公众的承诺,也是政府自身职能建设的必需。 相关报道: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