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将发力 筑牢金融“防火墙”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易纲6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从央行的角度看,第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第二是防范道德风险。这将在政策上有所体现。

  抑制道德风险

  易纲强调,不能让有意无意产生风险的机构占到任何便宜,必须要受到惩罚,受到监管,他们的资本金对此也要负责。“这将在政策上有所体现。”

  业内人士介绍,部分金融机构事实上享受隐性担保,成本外部化,缺乏审慎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动力。部分金融产品存在刚性兑付,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客观上助长了高风险活动;另一方面,维护金融稳定过度依赖央行流动性支持,一旦出现问题,央行往往在不了解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被动提供流动性支持,使得部分金融机构过度投机套利。上述种种,使得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陷入“事后无限救助-放松风险防控”的恶性循环之中。

  打破刚兑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资产管理行业普遍存在刚性兑付问题,导致投资者道德风险严重,扭曲了资金价格,影响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从打破资管产品刚性兑付的角度出发,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破除道德风险。

  “防风险”是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原因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指出,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合理引导利率水平,有利于在总量上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抑制道德风险。

  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裁谢卫认为,需要从风险形成的源头强化金融监管政策,并将这一政策统一贯彻至各金融经营主体和相关各方。

  谢卫提出,金融行业必须持牌经营。同时,严格规范金融创新。此外,金融企业股东宜降低对利润和规模的考核要求,监管部门和各类协会及中介机构要摈弃“大就是美”的评价标准,鼓励金融企业做出特色。金融企业须建立正确可控的激励制度,防止内部人为追求过度利润而放大风险。

  在金融创新较快、混业态势明显的当下,金融风险点开始增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高度警惕。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看来,过去讲金融风险主要关心的是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现在很多金融产品是跨行业、跨机构和跨监管的,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我们在风险管控经验和法规上也存在不足。”此外,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综合协调也不够。

  对此,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已提上日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未来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将更加紧密,监管政策储备也相当充足。

  对于机构而言,防风险还需练好内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建议,金融机构要全面提高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和配置风险的能力,包括:强化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将其扩展到风险治理和风险文化;以资本为抓手进行资本管理,覆盖风险偏好、限额管理以及业绩考核;在风险管理工具上,强调风险转移和配置,重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善于运用对冲等工具进行定量化和模型化风险管理;探索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绿色金融、信用增进机制等回归服务实体本位的金融创新手段。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全国政协经济组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委员认为我国经济稳中趋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工具、手段充足。

  杨凯生说,目前金融风险完全是可控的。对于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外部冲击和汇率带来的风险、理财产品跨市场、跨交易的风险等,有关部门都在加强管理之中。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