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 俄罗斯《独立报》1月25日发表了一篇俄罗斯储蓄银行驻华代表谢尔盖·齐普拉科夫的文章,分析了入世15年,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和外贸面临的考验。

  跻身贸易大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满15年。在这15年中,中国成功跻身世界贸易的前列。2000年,中国在全球出口和进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9%和3.4%;到2014年已分别上升至12.4%和10.5%。

  巨额外国直接投资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国经济。自2002至2016年,中国吸引外资近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猛增,2001年为2121.6亿美元,2014年6月达到39932.1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增长18倍,形成可靠的“安全垫”。

  中国取消了各项非关税调节措施,简化了企业外贸许可和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并开始放开金融和服务市场。

  中国加入WTO是一个审慎而正确的战略抉择,此举使中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之势,推动了其市场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弱点逐渐显现

  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产能巨大、价格低廉等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弱点也开始显现出来。中国人也早已意识到,数量上的狂飙突进不会持久。早在数年前,中国就提出了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长远目标。

  中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相对低端位置,这是中国外贸体系的主要弱点所在。全产业链行业较少。只有20%的企业有自己的出口品牌,自有品牌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仅为11%。不过,近5年来,中国境内的产品增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44%~45%的水平。

  不同地区的出口实力大相径庭。主要出口产能仍集中在沿海地区。外资分布更加均衡以及劳动密集型产能向内地转移的目标尚未实现。

  出口市场多元化的任务只是部分完成。商品主要出口方向基本没有变化。对美欧的出口依赖度下降了4至5个百分点。同东盟国家的贸易上升。在中日贸易关系停滞不前的背景下,韩国日益挤压日本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去年成为仅次于欧盟和东盟的第三大对华出口经济体。虽然中国大量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和中亚的天然气,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超过3.1%,比澳大利亚一国的对华出口额还要少。

  外部环境恶化

  中国商品在遭遇市场保护措施案例数量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入世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这一境遇。

  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浪潮高涨。2015年,外国对中国商品动用贸易保护措施87次,2016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19次。钢铁、化工和轻工产品是主要反倾销目标。近年来,这一清单上又增加了风能设备、太阳能电池板、电信设备和移动电话。

  由于主要贸易伙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令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中国入世议定书规定,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其贸易伙伴在调查中国商品是否倾销时有权参照替代国的相关指标。这一规定于2016年12月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自动得到承认。美欧日以条件仍不成熟为由,依然拒绝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因此,期待它们减少使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次数是不现实的。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从2012年起,中国出口额和外贸总额增速开始放缓。2015至2016年,外贸总额和出口额甚至出现下滑。去年外贸总额按美元计算降幅达到6.8%,出口降幅达7.7%。两年来,外贸总额减少6140亿美元,出口减少2450亿美元。整个外贸行业遭受重创。

  外贸领域出现的危机迹象促使中国公司寻求克服危机的创新之路。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及其创始人马云承担了领军者的角色。该公司欲打造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美国新总统的上台可能会令本已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更加恶化,甚至引发贸易战。对中国的整个外贸体系来说,这将是一个考验。来源:参考消息网

资料图片。(新华社)资料图片。(新华社)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