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3日11:58 新浪综合

  增长短期无虞,宽松依然无望(民生宏观数据跟踪报告)

  来源:民生宏观

  增长短期无虞,宽松依然无望

  ——12月官方制造业PMI数据点评

  文 /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主管 朱振鑫 

  事件: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4,前值51.7,下降0.3个百分点。

  一总体情况:2016经济增长6.7%无虞,2017有滞胀风险

  12月制造业PMI为51.4,前值51.7,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高于荣枯线,为年内次高点,近5年同期的最高点,甚至高于2013年经济过热期。分项看,环比回落主因生产大幅回落,其他几项表现强劲,需求旺盛、价格大涨、库存去化加快。

  短期来看,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微观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增长6.7%无虞,通胀将继续上行,这将继续压缩宏观政策的宽松空间,货币更稳健,财政更有效,监管更强力的防风险政策组合将继续施压资本市场。中期来看,宏观微观表现可能逐步背离,经济向下价格向上的滞胀风险依然存在,压力可能在明年二季度逐步显现。届时政策将面临两难,直到价格重新回落、经济重新进入通缩周期后才会迎来新的政策宽松。

  二生产:治霾限产有所回落

  12月生产指数53.3,前值53.9,下降0.6个百分点,自7月以来首次回落,是PMI回落的主因,处于近5年同期的高位。生产回落的主因一是11月反常高基数,二是近期雾霾严重,政府加大治霾力度,要求企业减产限产。

  总体看,受益于前期制造业下游需求以及微观盈利的改善,生产指数依然处于近年来高位,仅次于2013年过热时期,考虑到生产指数和GDP关联性较强,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将维持在6.7%左右,预期全年增长目标可顺利完成。

  三需求:需求依然旺盛,内需稳中趋升,外需微降

  12月新订单指数53.2,前值53.2,为2014年8月以来的最高位,近5年同期的最高位。需求总体保持高位稳定,从终端表现来看,地产回落,外需乏力,基建成为绝对主力,带动制造业回暖。10月房地产调控收紧后,11月房地产投资、销售、新开工面积等均出现下滑,调控效果逐步显现,但购置土地面积有所上升,主因房地产开发商担忧明年政府收紧土地供给,提前囤地。PPP前期项目加速落地,资产证券化等政策陆续出台,基建继续维持高位增长。

  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1,前值50.3,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高于荣枯线。主因包括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11-12月人民币兑美元贬值2.5%)、发达国家PMI 回升(美、日、欧、德、法、意大利PMI均高于荣枯线,且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12月上涨10%)带动贸易等。17年外需不确定性较大,取决于特朗普政策落地情况、美元加息节奏、欧洲各国大选结果等。

  内需(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稳中趋升,处于历史高位。

  四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期新高,通胀上行格局未变

  12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9.6,前值68.3,上升1.3个百分点,创2011年3月以来新高,远高于近5年来同期水平。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主要源于中上游石油、煤炭、钢铁等供求关系的改善。从供给端看,受制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要求、银行限贷、环保压力加大、行业集中度上升等,供给收缩;从需求端看,受益于全球PMI回升、人民币贬值、基建加码等,虽然地产开始回落,但需求整体略有扩张。11月PPI为3.3,预期12月PPI会进一步上升,2017年PPI有望创新高,CPI压力也大于2016年,警惕滞胀风险。

   原材料购进价格的上升主因是供给收缩,次因是需求弱改善。因此,价格的上升能否从中上游向下游传导乃至传导至CPI引起通胀,取决于中上游去产能能否进一步推进并传导至下游、以及终端需求能否进一步改善。

   从供给端看,价格回升改善企业利润,容易引发过剩行业产能的反弹,但发改委已表态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将继续加码,且去产能将拓展至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等行业。从需求端看,地产投资、销售从11月起已开始回落,地产或在 17年二季度见底。基建加码已成必然,但基建对经济拉动作用弱于地产,且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导致扩张空间有限,终端需求短期看或继续改善,长期将取决于基建的扩张能否弥补地产的回落。

  五库存: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双降,企业主动补库意愿加强

  12月产成品库存指数45.9,前值44.4,下降1.5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48,前值48.4,下降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双降,均低于荣枯线,表明库存持续去化且速度加快。产成品库存去化明显快于原材料库存,表明企业主动补库意愿加强(以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衡量,已连续6个月回升),微观上企业对经济前景偏乐观。

  六就业:供给侧改革继续施压

  12月就业人员指数48.9,前值49.2,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55个月低于荣枯线。供给侧改革下,去产能压缩制造业就业机会,叠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用工意愿偏低,就业依然承压。

责任编辑:陈楚潺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