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08:2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国内资本市场对广州企业信心不断增强 上半年直接融资余额超1.2万亿元

  直接融资余额 广州增速第一

  广州发展新亮点  

  金融业GDP

  上半年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9.05%,新增金融业市场主体371户,同比增长126.2%,连续两个季度居全市各行业首位

  直接融资

  上半年,全市直接融资余额超过1.2万亿元,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全国第一

  民间金融

  广州民间金融街上半年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融资770.38亿元,同比增长11.65%

  自贸区金融

  落户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的金融企业达1163家

  广州日报讯 (记者耿旭静、王复昕)昨天,2016年上半年“广州金融”新闻发布会举行,广州市金融局局长邱亿通在会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广州市直接融资余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大大超过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一。

  金融业发展又稳又好又活

  广州市金融局局长邱亿通表示,上半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9.05%,新增金融业市场主体371户,同比增长126.2%,连续两个季度居全市各行业首位。全市金融业发展呈现又稳又好又活的特色,既没有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个案,更没有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广州民间金融街上半年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融资770.38亿元,同比增长11.65%,民间融资活跃。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落户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的金融企业达1163家,并推出全国首个“跨境资产代客衍生品综合交易”业务,完成国内首只交易所市场公募熊猫债发行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广州市融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全市直接融资余额超过1.2万亿元,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大大超过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一,占全省(含深圳)的比重达53.8%,反映出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国内资本市场对广州企业的信心不断增强。

  高端金融资源加快集聚

  上半年广州高端金融资源加快集聚。新设广州发展集团财务公司、富荣基金、广汽集团财务公司、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四家法人金融机构。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国际领先的投资集团——IDG南方总部落户广州。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包括TCL、恒大、阳光保险等在广州市发起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数据显示,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中国青年大学生创业板”上板创业项目1489项,覆盖全国15个省市和地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一级市场累计成交量和累计成交金额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8.27%和94.80%。全省首个基金小镇——番禺万博基金小镇挂牌建设。

  近百家企业期望进驻国际金融城

  天河区副区长黄国和透露,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已成功出让4批共16个地块,有近百家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总部企业表达了进驻广州国际金融城的意愿。

  据介绍,金融城起步区公共地下空间基坑土石方已开挖约180万立方米,金融城整体开发工作已全面启动,即将于近期动工建设,起步区首批受地企业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第二批受地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中。金融城起步区村民复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其中,棠下村民住宅复建项目已动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实现村民回迁。

  争取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邱亿通透露,下一步广州将争取国家批复设立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一系列创新试点。争取新设一批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促进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其中,争取2016年新增15家上市公司,2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00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

  广州将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国际金融城、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万博基金小镇、从化温泉金融小镇等特色金融功能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金融产业格局。

  邱亿通表示:“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认真做好地方金融风险排查和防控工作,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扎实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确保互联网金融规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陈楚潺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