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坚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参加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我首先简要介绍今年1-11月我国商务运行情况,然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关于国内市场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据商务部监测,11月份,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8.6%,增速比10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0%,比上年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9万亿,同比增长18.7 %,比去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万亿,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18.4%,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金银珠宝等保值增值商品销售持续火爆。11月份,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金银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52%,增速比10月份加快16.4个百分点,创2008年以来新高。汽车需求旺盛。11月份,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29.1%,增速与10月份基本相当。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1月份,汽车销售169.7万辆,同比增长26.9%。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1-11月份,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6730万台,实现销售额1504.1亿元,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截至12月9日,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量和回收量双双突破3000万台,分别为3002.6万台和3110.9万台,销售额突破1126.9亿元,进一步释放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消费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国内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内消费实现新跨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首次突破10万亿,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达到12.5万亿,预计2010年将达15万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17%。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34.4%上升到2009年的37.4%。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及时出台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20条措施,对扩大国内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1%,国内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关于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商务部重点加强今冬明春蔬菜产销衔接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国储商品投放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市场供应稳定增加,特别是今年入冬以来天气晴好,冬季蔬菜上市集中,蔬菜价格连续五周下降。上周(12月6-12日),蔬菜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下降4.5%,比前一周下降3.6 %,比今年年初下降8.4%,比今年蔬菜最高价格(出现在2月12-19日这一周)下降19.7%。
鲜猪肉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6%;豆油、菜籽油、鸡蛋、小包装面粉、小包装大米零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4 %、0.2%、0.2%、0.4%和0.4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涨幅比10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
近期,商务部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指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流通环境,保障蔬菜市场供应,降低流通成本。
一是改善流通设施条件。北京市制定了社区菜市场地方标准,加快推进社区规范化菜市场建设。四川省重点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和低温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按照500—1000米的服务半径规划1个社区菜市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规范化农贸市场,投资约1亿元对县区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陕西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全省支持60个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和改造。
二是加快城市蔬菜零售网点建设。太原市继续推进南菜入晋现代流通链条建设,稳定蔬菜来源和渠道。安徽省支持设立临时蔬菜交易场所,方便农民直接进城交易。广东省规划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根据人口和消费规模合理布设集贸市场,增设零售摊档。云南省增加蔬菜直销网点,其中昆明市增加不少于300个,并且在特定时段为菜农开辟专门销售区域。西安市设立蔬菜早市和临时零售点,方便菜农进城销售和居民就近购买。
三是加大蔬菜产销衔接力度。北京市加强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海南等地蔬菜主产地的合作,形成稳定可靠的生产货源。上海市积极探索“产销直供”模式,加强与专业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对接合作。四川省13家连锁企业和23家农民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其中10家企业在基地县建立配送中心,3个企业建立冷链系统。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西南八省(区、市)签订了保供应急框架协议,加强区域合作,保障市场供应。
四是建立和完善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北京市从今年10月份开始到明年3月份,对大白菜、冬瓜、土豆、洋葱等8种耐储蔬菜,建立了1万吨的蔬菜储备。辽宁省大连市确定对耐储蔬菜建立临时性、阶段性储备制度,储备数量4900吨,营口市确定储备土豆、元葱、白菜等1800吨。安徽省建立以在地活储为主要形式的蔬菜储备制度,满足当地城市人口5-7天的消费。四川省引导和鼓励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适当增加商业储备,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大宗蔬菜储备库。
三、关于对外贸易情况
据海关统计,11月当月,我国进出口28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2%。其中,出口1533.3亿美元,增长34.9%;进口1304.4亿美元,增长37.7%,进出口顺差为228.9亿美元,增长20.7%。11月进出口、出口和进口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1-11月,我国进出口267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14238.4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534.3亿美元,增长40.3%,进出口顺差为170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顺差68.9亿美元,下降3.9%。今年以来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增速有所加快。11月份,进出口额首次超过2800亿美元,今年以来第四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进口增幅分别较上月加快12和12.4个百分点,顺差规模连续两月高于2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1.2%,较上月加快9.9个百分点。部分轻工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箱包、玩具出口增幅均超过30%。
二是总体进口持续扩大。11月进口增速达到今年下半年最快增速,同比增长37.7%;主要大宗产品进口量价齐升,原油、铁矿砂、汽车和汽车底盘、大豆、成品油进口数量分别上涨22.5%、12.6%、52.3%、90.7%和47.5%,价格分别上涨120.6%、83.4%、33.1%、27.8%和22.5%。我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明显加快,成为有关国家最主要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其中,自日本进口增长36.9%,欧盟32.6%、东盟47.5%、韩国37.3%、台湾37.9%,自美国进口增长32.2%、澳大利亚55.4%。
三是贸易顺差规模进一步减少。今年1-11月,贸易顺差同比下降3.9%,比2008年同期下降34.2%,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分企业看,国有企业逆差1367亿美元,增长59.3%;外资企业顺差1125亿美元,下降1.6%;其他企业顺差1946.1亿美元,增长31.1%。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逆差378.3亿美元,增长13.3倍;加工贸易顺差2911亿美元,增长22.8%;其他贸易逆差828.6亿美元,增长44.7%。对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和台湾地区累计逆差23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9.8%。
四是对主要新兴市场的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11月,对欧美日三大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3.3%、29.5%和24.9%,占我出口的45.5%。同期,对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9.9%、72.7%、48%、78.1%,对东盟出口增长33.6%。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欧盟的第一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四、关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