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6日13:04 新浪综合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一场关于球鞋的多方博弈,似乎要画上句号了。

  广东男篮11月5日晚发布官方声明:“易建联会按照篮协管理规定,穿联赛指定装备上场比赛,并承诺一直会遵守所有相关规定。”

  从周琦和王哲林在社交网络“抱怨”篮协,到易建联“弃鞋”离场,再到篮协对他们做出处罚,中国篮协、联赛装备赞助商和个人签约品牌都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论这是否是一场“商战”,风波之后,篮协都应该反思,如何在保证赞助商权益最大化的同时,能满足“易建联们”保护身体远离伤病的诉求。

被搁置在场边的球鞋。
易建联:篮协误会了我

  对于易建联的“弃鞋”离场,篮协给出的罚单是停赛一场,核减广东宏远俱乐部联赛经费5万元。

  但更重要的是吗,面对这位为中国篮球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球员,篮协的态度总算强硬了一次:任何人不能搞特殊,易建联严重贬损了联赛赞助商的形象和权益。

  易建联自己也承认过,这是一场商业品牌在背后推动的“商战”。但篮协是否能有更人性化的标尺呢?

  “我的诉求并非品牌,而是我的脚伤问题。”易建联在对阵辽宁男篮的比赛前,按时出现在了训练场中,但他却强调了“弃鞋”的行为与品牌无关。

  “我一回来后就让俱乐部提交报告,因为我的脚伤,希望有一双特制的鞋子去比赛。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跟篮协提出要穿什么品牌的鞋子。只是我的脚伤需要鞋子必须要特别处理,包括鞋垫都是特制的。”

易建联治疗跟腱伤病。 @刘佳同学的微博 图

  按照易建联的说法,他只是希望穿着可以避免脚伤复发的特定球鞋,并没有提到一定要更换品牌。

  而在广东男篮提交的申请中,确实只是提到了“非赞助商制定比赛鞋”,并没有排除赞助商提供的其他特定球鞋。

  易建联也在接受《羊城晚报》的采访时解释说,可能是篮协会错了意。

  “我得到的回馈信息,(篮管)中心说的是不允许穿其他品牌的鞋。这可能跟我有一点误会,造成了后来传播不良的影响。”

  但易建联也说:“我们运动员本身在联赛当中没有自己的权益,我们配合整个联赛,让联赛有更好的发展。”

易建联“弃鞋”离场。
球员真的有伤,怎么办?

  商业利益在这一场球鞋风波中到底占了多大的成分,或许篮协和相应的赞助商们最清楚;但回归到球场上,球员的健康问题,确实值得篮协去认真对待。

  在易建联做出过激举动后,他就在接受采访时说,“2010年世锦赛期间,自己因为穿错了一双鞋导致了跟腱发炎,从那个时候开始穿鞋都会特别小心。”

  回顾那一年的世锦赛,易建联确实在比赛中出现了跟腱发炎的情况。

  据新华社在2010年的报道,在当年小组赛第四场对阵俄罗斯的比赛中,易建联在全场比赛中拼尽全力,但只得到了14分9个篮板的数据,并不令人满意。

  赛后,时任中国男篮主帅的邓华德为易建联“伸冤”,表示易建联发挥不好是因为跟腱发炎。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男篮世锦赛的小组赛期间,易建联出场的四场比赛都是穿着中国男篮装备赞助商的制定装备,而这个品牌本来也就是他自己的个人签约品牌。

易建联受伤时穿的球鞋。

  从当年的比赛图片中可以发现,易建联在跟腱发炎后缺席了第五场小组赛,而当他在淘汰赛再次出场时,他换掉了前四场的球鞋,换上了一双旧款的比赛用鞋。

  或许这也能多少说明了,易建联的跟腱伤病确实需要特定球鞋来保护。

随后他换回了以前的球鞋。

  从2008年3月开始,易建联的左脚脚踝以及两边的膝盖,就伤病不断,出于保护身体健康以及避免老伤复发的原因,易建联在“弃鞋”后给出的解释确实值得中国篮球的管理者们思考。

  契约精神是保证整个联赛稳定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在维护赞助商利益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球员的健康,避免他们出现不必要的伤病,就是篮协在未来进一步职业化以及商业化的“管办分离”道路上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琛 SF011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