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退方案暂无时间表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倾向平滑过渡,就业阻力最大
3月10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肯定会在2020年之前出台;但是,对于延退政策是否如所传的“退休年龄延长5岁或用10年”(方案以及是否开展试点等问题,尹蔚民并没有作出回应)。
主管部门不置可否,延迟退休方案出台仍是雾里看花。
“具体方案并未敲定,人社部、国务院以及学术单位依然在研究。”3月1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只是养老制度中的一个环节,最终出台的政策一定不叫延迟退休,或会叫规范养老金领取等,采取的方式也一定是渐进式,而渐进同样涉及就业者和退休者工薪倒挂、养老金调整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等一些列问题。
方案倾向平稳过渡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早在去年就曾上演过“群雄争霸”的局面。
2013年8月,有报道称,人社部正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来自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则属清华大学和社科院提出的两套方案。
清华方案建议: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同时,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可以提前10年领取养老金。
也就是男女分别进行延迟领取,用15年的时间完成该项工作。
而社科院的方案建议,每几年延长3个月,延迟5岁用20年的过渡期,但为了避免制度碎片化,特殊群体并不单独列出。
内容均是建议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基调都是“小步慢走”,但过渡期均比传闻中的10年要长。
“毋庸置疑,延迟退休方案肯定要在2020年前拿出来,但就目前而言,方案都不成熟,不管具体到哪个方案,最终都会有所调整。”3月13日,参与具体方案设计的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规定一个退休年龄是不够的,各个部门都应有一套自己的顶层设计,但无论是哪种方案,最终体现的一定是多缴多拿、少缴少拿的原则。
3月13日,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延迟退休年龄走的肯定是弹性的路子,分步骤稳步推进,不可能一下子延迟很多岁。同时,允许劳动者做出自由选择,是否选择延迟退休年龄自己说了算。”
而对于公众同样关心的延长最低缴费年限问题,是否会与延长退休年龄同时推出尚无定论;但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两者并不挂钩,甚至部分实行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国家,最低缴费年限远远低于15年。
如何解决就业压力?
延迟退休方案一旦出台,就业问题就不得不被提上日程。
从“延迟退休”一说初起,是否影响就业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顾此失彼似乎就是必然,就业问题俨然已成延迟退休问题的阻力之一。
“从全世界的实践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没有一步到位的,而是采取渐进式的方案,而这种平滑过渡的方式对就业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郑秉文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并不会马上实施,并且有几十年的过渡期。
话虽如此,但数据依然让人担忧。人社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仅高校毕业生数量今年就增加到了699万人,未来5年,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700万人,一旦实施延迟退休,这部分人将继续“占岗”。
“目前没有数据说明老年人就业会挤出年轻人就业,相反,老年人就业率的增加还能使青年人就业率上升。”3月13日,中央财经大学学者张川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课题组通过控制变量法,估算了55-64岁男性和50-59岁女性这些高年龄段人口就业对中、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高年龄段人口就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中、青年人就业增加0.59-0.82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技能、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两种类型的劳动力并不存在替代关系,反而很可能是互补关系。
据记者了解,张川川的数据以及结论已被清华大学采用,与另外一部分方案共同形成《延迟退休与青年就业互动发展研究报告》,并在春节前夕提交至了人社部。
但是,记者从人社部了解到,相关部门的看法远远没有学者这么乐观。从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此前的表态可以看出,相关部门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短期冲击肯定是绕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