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3日06:24 新浪综合

  网约车、共享单车、第三方配送等行业

  火热发展背后却问题不断 分享经济如何分享?

  代表委员开“处方”,破解分享经济的成长烦恼

  近两年,随着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健身、玩具出租的兴起,分享经济已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分享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去年9月起草了《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并于今年2月28日起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3月6日。

  根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目前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到2020年分享经济市场规模有可能占我国GDP的10%以上。

  看似,分享经济已经“火烧”全国,不过其迅猛发展背后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诸多现实问题随之暴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分享经济无疑备受关注,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现象

  分享经济火了 到2020年或占GDP比重10%以上

  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健身房,短短两年时间,分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全国各大城市。

  一组新鲜出炉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共有6亿人参与,比上年增加1亿人。报告指出,随着出行、短租、医疗等领域多点开花,分享经济正在成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2016年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达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呈现爆发式增长,迎来“发展元年”。

  与此同时,拥有分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大量涌现,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超过4000个。报告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数字急速增长的背后,问题也层出不穷。虽然去年国家发文让网约车“合法化”,但更多在分享经济时代下诞生的项目,问题还在继续。

  烦恼

  共享单车火了 单车失窃、乱停乱放等问题层出不穷

  阳春三月,各大城市中的共享单车,无疑都纷纷成为“网红”。外观时尚、随借随还,买菜、上班、赶路,这些色彩明丽的单车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川流。随着共享单车不断成长,“烦恼”也随之而来。

  用户“偷车”回家 警察上门后市民阳台抛车

  去年,在上海曾发生了一件让共享单车管理方意想不到的事。

  据介绍,共享单车刚落地上海不到3个月,便面临了各种问题。有单车管理方透露,有用户悄悄将单车带回小区,甚至有市民还带回了家。因无法联系到用户,管理方只能求助警察。

  令管理方不解的是,看到民警上门后,有用户直接将车从阳台上扔了下来。该工作人员告诉媒体,“还好楼层不高,楼下没有人,否则后果不敢设想”。

  除了上海,共享单车在全国各个城市的丢失率都很高。在福建莆田,某共享单车管理方曾表示,创始人带着融资首款与外借资金于今年元旦签下了5000辆单车的订单生产合同。今年1月25日和2月6日,首批安装好的500辆和167辆单车正式投入市场。而就在十几天后,管理方便发布声明称,经过公司五人在莆田市区六小时的彻夜寻找,两次投放的667辆单车只找回了157辆,丢了510辆,丢失率达76.5%。

  乱停乱放成常态 多地出现城管收车事件

  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包括摩拜、ofo、小蓝等。截至今年2月,摩拜单车已进入北京、上海、成都等15座城市,在上海就投放了10万辆;ofo共享单车覆盖全国33座主要城市,单车80万辆。

  数量激增的单车背后,除了成都三圣乡十几辆单车被人为烧毁等个别案例外,乱停乱放则是各个城市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在北京不少地铁口,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黄色单车横七竖八随意停放。在成都,由于大量单车违规停放,还曾出现城管收车事件,近百辆单车被收进了华阳的城管大院里。有市民告诉记者,共享单车固然方便,但急需解决乱停乱放的问题,“因为它挤占了公共空间,甚至会带来安全隐患。”

  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发展分享经济 应破除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

  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分享经济发展指南》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合理界定不同行业领域分享经济的业态属性,分类细化管理,防止一刀切。蔡继明认为,分享经济本质是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所以它首要的条件是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如果有地域或者行业的准入门槛,资源要素就不能自由流动,所以应该消除地域和行业等方面阻碍资源要素流动的障碍。

  蔡继明以网约车为例告诉记者,去年我国42个城市地方交通运输部门正式发布的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中,对网约车司机及车型的准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除了户籍、车牌限制之外,还在车辆的轴距、排量、装GPS等硬件设施,及把数据信息接入当地监管平台等诸多方面做了明确要求。

  他建议,应给予非本地户籍市民同等的从业权利。同时,降低车辆准入标准。对网约车轴距、排量等的限制,应契合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应大力提倡拼车、顺风车,提高车辆利用效率。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四川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德忠:转型之痛是必然的 唯有不断创新

  当传统事物撞上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独有变为共有与共享,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出行形式、消费方式都会出现全新形态。“火三轮”、传统自行车租赁与零售等行业,甚至自行车生产厂商都将面临萎缩甚至“洗牌”。物联网将加速创造性毁灭过程,不创新就面临淘汰灭亡。创新成为常态,共有共享成为常态,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法治准备好了吗?显然有差距。

  共享经济属于创造性毁灭。传统产业、传统模式、传统业态中的企业面临被清理的风险,大量底层就业者面临再就业压力。转型之痛是必然的,也必须承受的。

  显然,共享经济在带来巨大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三大困境:一是资源加速向金融与高新技术阶层集聚,加速两极分化。二是相关产业底层从业人直接面临碗被砸、锅被端的困境。三是共享产品财产安全、司法成本、城市管理、押金安全等新问题产生了。因此,至上而下应研究调控举措,更新不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法规条文,扫清共享经济发展障碍。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蓝逢辉:分享项目现“水土不服”政府应鼓励扶持

  从网约车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分享项目落地,分享经济正在改变市民的生活。在蓝逢辉看来,共享和分享模式从大方向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不是每个产业都适合分享。

  他认为,一个行业是否能被分享,是基于该行业的特点来决定的。“成熟的行业,若政府管理得当,企业有需求,市场能认可,是可尝试分享经济的。”蓝逢辉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积极适应新变化和新业态,“只有政府、市场和企业都得到认可,这样的分享经济才有价值,才能健康成长”。

  为什么分享项目有那么多“水土不服”?蓝逢辉认为,一切新事物必将会冲击旧事物的利益,所以政府应鼓励、保护和扶持这些新事物,让制度建设跟上,否则就会出问题。

  思考

  分享经济参与者劳动者的权益谁来保障?

  分享经济作为新业态,很多领域都处于一个探索期和发展初期,其服务产品的标准化、服务水平的保障都无法达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同时,与市民相关的权益或责任,也在探索范围中。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经济法律研究院院长司马向林,就从法律角度提出一些思考。“我国自1988年就有禁止12岁以下孩子在道路上骑车的规定,虽然共享单车软件也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注册,但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孩子在使用共享单车尝鲜。如果发生意外,责任如何认定?”司马向林认为,共享单车的公司在注册时提供的协议属于单方声明,如果发生事故涉及到人身损害的赔偿,公司即使发布了单方声明也未必可以免责。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大量自由职业者加入到分享经济中来。比如网约车、代驾、快递等行业,在这种商业模式中企业、平台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关系出现了矛盾。由于短期用工参与深浅不一,传统用工模式的“稳定雇佣关系”被打破了,附着其上的社会保障也成了大问题。“不签合同、不缴社保”成了这些行业的常态,大量短期就业者没有得到企业购买的社保。

  互动

  如果您对分享经济有独到见解或者感受,欢迎参与我们的互动讨论。您可以致电028-96111,或者通过华西都市报、封面传媒官方微博、微信,表达观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殷航赖芳杰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陈楚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