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幕逆袭战:不做下一个IMAX

2015年06月08日 10:2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巨幕逆袭战

  中国巨幕凭什么

  中国巨幕使得中国电影技术百年来第一次走到了前头

  文/张瑜

  提到巨幕电影,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IMAX。

  的确,这家公司在巨幕电影市场的霸主地位已经把自己变成了巨幕的代名词。

  并不广为人知的是, 2008年就已初具雏形的中国巨幕技术,也在悄然成长。不仅是技术,在商业市场的角逐上,也正在小心却大胆地挑战IMAX。

  中国巨幕凭什么?

  观众们的直观感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中国巨幕比IMAX尺寸更大,亮度更高,因而画面更有震撼力,同时,声音也更大。

  在这背后,是艰苦的自主研发。

  2011年,中国第一代巨幕系统诞生。这个巨大而笨重的铁箱子由于外形类似已有的同类产品,曾被质疑是山寨货。此外,作为一个系统,尽管中国巨幕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双机放映图像优化器”这一核心技术,但由于一些设备采购了国际市场上著名的品牌,也令其自主性受到了怀疑。

  而在商业化之初,为了便于推广,国内有影院还用了DMAX这个讨巧的名字。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一开始都对中国巨幕充满了不信任。

  然而,时间可以证明。

  在过去的4年里,中国巨幕在不断进化。

  随着系统体积的不断变小和各种硬件及技术的调整和升级,最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巨幕的图像优化器技术,已经得到了好莱坞的认可,这令中国电影百年来第一次在技术上走到了前头。

  尽管比IMAX晚了几十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巨幕会永远落后。事实上,时代总会给勇于创新且具备敏锐眼光的人以机遇。这一点,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得到了证实——苹果和谷歌[微博]颠覆了上一个时代的手机巨头,它们中的一些已经基本消失。而在中国,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也正在冲击苹果和三星[微博]的产品与价格。

  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巨幕面对着一个非常好的机遇——IMAX是胶片时代的霸主,而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了。

  中国巨幕的另一大杀手锏则是商业策略。它充分考虑到了片方及院线的利益,做到了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物美价廉”。

  相比IMAX巨额的投资成本,中国巨幕的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对于影院来说是最保险的选择。而IMAX采取两头通吃的模式,既从影院要票房分成,又从制片方要票房分成。

  对消费者来说,IMAX电影的票价也远远高于中国巨幕版本。

  正如中国巨幕开始研发时所怀的初心一样:不能让中国老百姓承受这么高的票价,钱却都被外国人赚走了。

  事实上,中国巨幕的商业潜力正在爆发——2012年4月打入市场的中国巨幕,只用了3年时间就建设了超百家影厅,占据国内三分之一市场,而此前IMAX达到这一目标用了近10年时间。

  中国巨幕的优势也在影响着片方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电影乐于用中国巨幕展示自己的风采,一些进口大片在中国上映时,甚至直接选择中国巨幕而放弃了IMAX。

  至少在中国市场,IMAX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终会被中国巨幕超越。在这个场景中,不能忽视的是,中国拥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

  中国巨幕诞生记

  很多人认为中国巨幕就是大:搞一个大的空间,弄一个大的银幕,多装几台大音箱就好了,

  但他们却并不了解,把东西做细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样不容易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振华/北京报道

  凌晨1点,巨幕影厅的最后一场电影结束了。散场观众从黑乎乎的影厅里摸出来,有的拿着吃了一半的爆米花桶,有的揉着惺忪的眼皮,还有的直奔洗手间。昏暗中只看得见绿色的出口指引和几个不耐烦的保安。

  而这个时候,勾磊和他的两个同事悄悄进入了巨幕影厅的放映室,他是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他们的工作刚刚开始。

  在接下来的这个深夜,为调试出最优的呈现效果,勾磊与他的技术团队要在真实的影厅里测试中国巨幕格式的影片。他们要看同一部电影的20多个版本。调试结束,天已大亮,不时还会遇到赶来看早场电影的观众。

  勾磊的工作,复杂且艰苦。而这只是中国巨幕研发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在这条自主研发的路上,像这样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是幕后的中国电影人的常态。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辛苦工作,在被外国人垄断的电影技术中,第一次出现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原创产品。

  从一代到二代

  中国巨幕的研发,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就联手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了解国外市场的高端巨幕技术领域。2008年,中国巨幕雏形形成了。本想继续按部就班地研发,孰料《阿凡达》IMAX版来了。

  “2010年初,《阿凡达》出来后,一大批观众都追着去看IMAX版,巨幕影院第一次引爆眼球。”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京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陈京民看来,《阿凡达》IMAX版的成功,给中国巨幕的研发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国巨幕必须趁势跟上,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在2011年3月,中国巨幕实验室正式建立。8个月后,2011年11月,中国巨幕技术研发成功。

  北京UME影城双井店,成为了第一块试验地。

  “这是中国巨幕第一代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机器,还用铁箱子锁起来,很笨重。”勾磊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这个像服务器一样被锁得密密实实的大铁箱,是中国巨幕的核心硬件,全名叫“双机放映图像优化器”。通过它,双机放映2D电影不会重影,放映3D电影图像更为精确。这是中国巨幕的最核心技术。

  勾磊也坦言,一代产品并不完美。除了笨重,还存在其他问题。优化器主要靠物理防盗,依然存在用数据线盗取电影拷贝的安全隐患。而散热则是更大的问题。

  “我们的机器拿到深圳去,湿度太高,机器散不了热出现死机情况。”勾磊回忆起一代产品的不稳定,笑称这是“南北差异”,后来只得通过重新布置线路解决。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实验室在硬件上继续突破。2013年,自主设计研发的板卡成功上线,优化器从一个大铁箱,瘦身成一个机顶盒大小的小盒子,不但在产品优化上进步明显,还打消了不少人的质疑。

  “当初还有人怀疑我们山寨,因为大铁箱和国际上同类产品长相差不多。但等我们的二代产品出来后,产品都是符合DCI标准的,国际上都很肯定我们的技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会长林民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巨幕的图像优化器技术,已经得到了好莱坞的认可,并申请了专利,这是“中国电影百年来第一次在电影技术上走到了前头”。

  巨幕影厅不易建

  目前,中国巨幕一代系统已扩展至全国60家影城,二代则有35家,还有5家在建。从2012年4月在安徽合肥中影国际影城1912店引入中国巨幕开始,短短3年间,中国巨幕影城扩展至100家的规模。

  然而,建一家巨幕影厅并不容易。

  “很多人认为中国巨幕就是大:搞一个大的空间,弄一个大的银幕,多装几台大音箱就好了。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把东西做细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样不容易。”勾磊向本刊记者坦言,除了优化器外,银幕、放映机、音箱等巨幕影厅的硬件整体设计和选择,都经过了艰苦的研发和运作。

  以银幕为例,由十几米长的银幕块无缝拼成,如何把这些巨长的银幕运进影院,是第一道门槛。而怎么搭银幕架,如何把银幕做得没有褶皱,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此外,因为银幕得有四层楼高,工作人员还得坐电梯上去喷涂层,这就要求十足的安全保障。

  “一个银幕,就需要考虑成本最优化、技术最优化、人员最优化、安全保障等等问题,这些东西都不是现成的,得一步一个脚印去摸索。”勾磊感叹道。

  他告诉本刊记者,巨幕影厅是个系统工程,硬件之间的协作更需要精心设计。“因为空间大,所以得配备更多更好的音箱,我们连天花板上都吊着音箱。作为设计者,我们首先得保障沉重的音箱不掉下来,其次再考虑全景声的效果。”

  艰苦的研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外国人慕名而来了。2015年5月,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拥有5家电影院的山姆第一次来到北京,为的就是中国巨幕。

  “中国巨幕的音响效果很出色,一般影院只有7个功放,而中国巨幕有28个。”山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倘若合作成功,他将修建一座新的中国巨幕影院,而这有可能是南半球史上第一个中国巨幕影院。

  林民杰乐观地认为,像这样的“第一个”,会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我们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又有世界领先的硬件配备,价钱还比竞争对手低,为什么不与我们合作呢?”

  蝙蝠侠的制版考验

  当然,作为影院,优秀与否的最终衡量指标仍归结于观影效果。

  在UME影城双井店试运营还不到1个月,勾磊就发现,放映效果不如在实验室中好,原因在于“每部影片放到巨幕后一些东西会凸显出来,如模糊感、噪点等等。”于是,勾磊决定和团队一起,开始对电影的后期处理进行研发,也是中国巨幕的第二项核心技术:制版。

  这时,如何说服制片方提供电影原版拷贝,进而进行中国巨幕版本的制作,成为一大难题。

  “一般好莱坞的影片原片都不会出加州的,电影还没公映,要把原片拿到国外,被盗版的风险不小。”勾磊说,为说服好莱坞片商提供原版拷贝,实验室还经过了美国放映协会的物理安全认证,“有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考察了一周,包括门、窗、摄像头、运输环境、人员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硬指标都要通过。”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中影拿到了不少片方提供的未上映的影片原片,而代价则是减免制版费。“基本上头几十部影片,我们都没有收取制版费,免费做的中国巨幕格式影片。”勾磊说。

  这其中,最令勾磊印象深刻的是《蝙蝠侠:黑暗骑士》。

  “这部片子是我们接到的第一部4K影片,一幅图片就4096X2160个像素点,数据量很大,还是用胶片拍的,不好处理。而且全片色调非常暗,十分难调。”勾磊向本刊记者解释,在数字电影时代,影片表现更为清楚,而胶片拍的电影,有它独特的韵味。

  为了保持这种韵味,同时又调和观众对清晰度的需求,勾磊和他的团队每天凌晨1点在影院电影放映结束后,拿着新调整的版本往UME影城双井店跑,调试画面。这一工作连着干了整整7天。有时候还得按每秒24帧图像,手工一帧一帧地进行微调,勾磊说,往往调试完,就能碰见赶来看早场电影的观众。

  “其实很多细小的调节,观众根本看不出来的。但我们还是会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让勾磊欣喜的是,制片方对最后的效果也十分赞许。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好莱坞几大片商都主动找上门来,制作中国巨幕版本。当然,现在制版可不是免费的了。

  随着影片制版数量的增多,实验室已开发出一套较完善的软件,“大部分工作都由软件完成,人工调整的部分不多。”勾磊说,现在他的团队只需偶尔去影厅调试画面效果。

  如今,制作2D影片的中国巨幕版本,大概花3~5天即可,而3D版本的影片,最多不超过一周时间即可制作完成。

  不做下一个IMAX

  截至2015年5月,勾磊的实验室共制作了96部进口片和118部国产片的中国巨幕版本,共计214部。这么大的影片库存量,给中国巨幕与最大对手IMAX的竞争,增添了筹码。

  在国内,IMAX一个月只供应1~2部片子,在同期只允许一部IMAX电影上映。并且,它还要与影院和片商分票房。这样的模式,并不能让院线满意。

  勾磊举例称:《画皮2》上映火爆,IMAX上的却是一部票房并不好的好莱坞大片,院线成绩惨淡;而IMAX与《1942》合作时,为腾出《1942》IMAX档期,撤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版,最后结果更不如意。

  “不管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IMAX的放映逻辑,并不把院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勾磊总结道。

  这就给中国巨幕撬开IMAX长期垄断的市场提供了生机。

  在林民杰看来,中国巨幕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利好,就是全面数字化的技术浪潮来临,抹平了IMAX与中国巨幕的技术差异。“我们的片源都是电影数字拷贝,来源都一样,只是用了不一样的方法达到一个相同的高质量放映效果。”

  陈京民则告诉本刊记者,发展到现在,中国巨幕在技术上已经可以与IMAX相媲美,并且还不干涉院线选片(反而为影院提供更多的片源选择),也不参与制片方和院线的票房分成。

  这些差异,让中国巨幕迅速扩张。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巨幕还在不断创新。

  勾磊向本刊记者透露,他的实验室已经有新技术的应用储备了,包括为适应高帧率的4K电影制式所作出的硬件调整,以及用最新的激光技术替换放映机的氙气灯等等。或许不久之后,勾磊又得凌晨一点回到电影院,调试硬件更新的散热问题,校对光源更换的画面问题,或许还要研发新的3D眼镜,或是新的座椅。

  IMAX挑战者

  2012年4月打入市场的中国巨幕只用了3年时间就建设了超百家影厅,占据国内三分之一市场,

  而此前IMAX达到这一目标用了近10年时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  陈振华/北京报道

  陈京明先是接待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院线老板,而后又见了一位来自山西晋城的影院负责人,“都是主动找来希望合作建设中国巨幕影厅的。”

  这让身为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巨幕公司”)副总经理的他颇有感触,两年前还都是他主动上门找影院寻求合作,如今他只需坐等影院上门。这种角色反转的背后,是中国巨幕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备受认可。

  陈京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国内共有超过100家中国巨幕影厅,其中已建成90多家,在建10家;达到这一数量,中国巨幕只用了3年时间,而IMAX则用了近10年时间,“我们对中国巨幕的未来表现非常有信心。”

  后起之秀

  2011年8月,中国巨幕开始在北京UME国际影城双井店试营业;8个月后的2012年4月,国内首家中国巨幕影厅在安徽合肥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中国巨幕由初期实验性放映正式进入到商业运营阶段。

  同年5月17日,中影集团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对外宣布“中国巨幕”系统实验完成并将推入电影市场,引发国内外关注。7月,中影星美电影院线与中影巨幕公司签约购置18套“中国巨幕”系统,成为中国巨幕推出市场后的首笔大单。

  彼时,因电影《阿凡达》而在国内名声大噪的IMAX公司已在中国市场深耕12年。这家成立于1967年的电影技术公司早在2001年就在国内建设了IMAX银幕,但此后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阿凡达》的热映才让中国观众了解到IMAX及其与众不同的观影效果。

  随后,IMAX在中国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据其官方数据,2011年IMAX在中国的银幕数超过50块,2012年达到100块,目前中国的IMAX银幕拥有量已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仅次于美国。

  在IMAX风头正劲时,尚待市场检验的中国巨幕的杀入,被看作是“鸡蛋碰石头”,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

  但也有专家表示了极大信心,其根据是中国巨幕背后的“自主研发”标签。陈京明坦承,中国巨幕在2012年推向市场时确实没有多少信心,但前景却很吸引人,“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这对于中国巨幕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陈京明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完全能够容纳两者的共存,“各做各的市场,都有饭吃。”

  正如他所言,中国巨幕自2012年4月进入市场开始,扩张速度一直令人刮目相看。其在2012年底的签约银幕已经达到30块,随后的两年半时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至80块,“远超我们当初设定的目标。”陈京明说。

  截至目前,中国巨幕已建和在建银幕数量已经超过100家,平均每年增长一倍,覆盖全国22个省56个城市。“我们目前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未来增长速度还会更快。”陈京明说,2015年中国巨幕数量预计再增加50块,“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将建设中国巨幕影厅。”

  与此同时,IMAX在国内的业绩也实现迅猛增长。根据其最新的财报,截至2014年底,IMAX在大中华区(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影院数量达到234家,而这一数字在2013年仅为173家;其在大中华区的收入也从2012年的4492万美元,增至2014年的7877万美元,使得大中华区成为其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低价战略

  陈京明并不讳言,中国巨幕的诞生是为了摆脱IMAX在中国市场的垄断,为国内影院提供更多选择。但他也清楚,如果正面跟IMAX交锋,中国巨幕并无胜算,“尽管我们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品牌比不上IMAX,毕竟它是一家老牌公司了。”

  也正因此,中国巨幕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与IMAX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品牌短板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来取胜。”陈京明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IMAX的商业模式都遭受颇多非议,“因为它的垄断地位,很多不公平的条款就出现了。”

  IMAX公司主要依靠出售、租赁IMAX系统和与IMAX影院票房分账来赚钱。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来自IMAX系统的销售和租赁收入为7299.2万美元,占总营收比为25%。

  与之相比,中国巨幕的价格则低得多。影院购买整套中国巨幕设备的价格为400万元,租赁则在设备使用的前5年收取5%的票房分成作为租金,5年的分成总数不低于425万元,之后将不再收取租金,而每年的维修保养费用也只有五六万元。

  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拥有5家影院的山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在2003年就租用IMAX设备建了IMAX影厅,但双方的合作并未持续多久,几年后他就将IMAX影厅改成了普通巨幕影厅,原因正是高昂的租赁费用,“租赁价格是每年10万澳元,太贵了。”

  最让影院叫苦不迭的还是IMAX的票房分账模式。影院如果使用IMAX系统,必须将一定比例的电影票房收入支付给该公司,一般合同期为7~10年。这项收入在2014年为6841.8万美元,占IMAX总营收的24%,比2011年的13%增长了近1倍。

  不仅如此,IMAX在收取每部电影100万美元的转制费用外,还要从电影制片方得到10%~15%的电影票房收入。2014年此项收入为8317.2万美元,占总收入的29%,比2011年21%的占比增长了9个百分点。

  “IMAX是两头通吃,既要从影院要票房分成,又要从制片方要票房分成。”陈京明说。

  前述山西晋城影院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票房分账制度完全是IMAX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强加给影院的不平等条款,“这对于影院来说是不公平的,面临很大的投资压力。”

  也正是考虑到IMAX的这一模式弊端,中国巨幕不仅将影片的制版费用降到最低,还不向制片方收取任何票房分成。

  近年来,不少进口大片在中国上映时都会直接选择中国巨幕而放弃IMAX,如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冰河世纪4》等。

  “不管是好莱坞电影还是国产电影都越来越多地跟我们合作。”陈京明说,过去三年中国巨幕共做了220部电影,其中进口片96部,国产片118部,平均每月要做5~6部片子,最近国内热映的《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都专门制作了中国巨幕版。

  “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商业模式上,中国巨幕都与IMAX存在明显差别,这种差别正是中国巨幕开拓市场的法宝。”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会长林民杰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避不开的交锋

  对于习惯了一家独大的IMAX来说,半路杀出的中国巨幕显然是个需要关注的对手,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IMAX在2014年财报中,特别提到“日益增加的同行竞争”已经成为其在大中华区面临的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IMAX在北美的收入较2012年减少了6.5%,而中国却增长了26%。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IMAX的意义更加重大。

  IMAX全球CEO理查德·葛尔方早前曾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未来五年来取代北美,成为IMAX全球第一大市场。他们制定的宏伟目标是,未来5年内将在中国新增237家IMAX影院,并且实现IMAX中国业务在香港独立上市。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与中国巨幕的竞争不可避免,其中二三线市场是双方争夺的关键。

  陈京明说,国内一线城市的院线数量已经接近饱和,且市场格局已定,不会有大的突破。相反,二三线城市则逐渐成为未来电影消费市场的热点区域,也是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在林民杰看来,中国巨幕在这一市场的竞争更有优势。“相比IMAX的巨额投资成本,中国巨幕的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对于影院来说无疑是最保险的选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都一家原本已与IMAX签订购买协议的影院,在对比两者后宁愿损失已经交付给IMAX的定金也要选择中国巨幕,考虑的就是投资成本。

  “成本控制对院线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吸引更多的观众进电影院,而中国巨幕提供了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选择。”山姆说。

  前述山西晋城的院线负责人也表示,如果在晋城这样一个三四线城市投资建设IMAX影厅,回收成本周期较长,“而中国巨幕则相对保险划算得多。”

  如今,越来越多院线老板找到陈京明寻求合作,对IMAX则敬而远之。这种压力也促使IMAX转变策略,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推出了“合资票房分账”模式,极大降低了影院的初期投入和风险,受到影院欢迎。IMAX目前与万达[微博]的合作主要就是采用该模式。

  除了国内市场,双方在国外市场也正狭路相逢。

  2015年4月22日,首个中国巨幕影厅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布兰登影院开幕,该影院同时建有IMAX影厅。而在此之前的3月份,印度尼西亚第二大院线—Cinemaxx旗下雅加达Karawachi影城的双“中国巨幕”厅已经动工开建,未来该院线还将在印尼其他城市投资建设十个中国巨幕影厅。

  在山姆看来,IMAX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国外院线也经常打出巨幕影院的招牌来吸引观众,除了IMAX还有很多院线自己建巨幕影厅。观众只希望看到巨幕电影,并不在乎是不是IMAX。”他说,如果双方合作成功,其将在澳大利亚建设第一座中国巨幕影院。

  而林民杰则对形势有更乐观的判断:“中国巨幕预计在两三年内就能在国内市场超过IMAX。”

文章关键词: 巨幕IMAX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千亿彩票收入仅400亿用于社会福利
  • 体育鲁能三轮不胜 易建联19分男篮险胜
  • 娱乐蔡康永厮守同性男友21年:下辈子还在一起
  • 财经五常勾兑大米官员充当掮客 销往中粮米业
  • 科技电子垃圾掘金:1吨线路板含80克黄金
  • 博客揭秘: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有点萌(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考生最青睐大学排名 富豪校友榜 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董少鹏:改革牛与盲目看多不是一回事
  • 叶檀:中美妥协是进入自贸时代的钥匙
  • 凯恩斯:刘妹威不懂投资 乐视网低估
  • 郎咸平:用股市稳增长让经济更不稳
  • 徐斌:监管层不会逆牛市周期放大招
  • 朱大鸣: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危机的真相
  • 邱林:日本人唱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 刘姝威:乐视网烧钱讲故事模式难继续
  • 宋清辉:2015年A股不会形成泡沫
  • 叶檀:股票融资关上后门大开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