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之后 三桶油如何合并重组?
“三桶油”在同日更换“掌门人”引发市场震动,搁浅多日的三大油企合并传闻再次甚嚣尘上。高层领导大调整,很可能是为中石油、中石化[微博]和中海油下一步改革铺路。
不过石化双雄在4月底就合并传闻分别发布公告称,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和口头信息,多数市场人士均表示不看好中石油、中石化的合并。
一位接近中石化核心层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目前来看,“三桶油”整合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具体操作层面“整合成本与难度都很大”,即便整合,庞大的规模对于石油公司效益和海外竞争力的提升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2014年,全球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分别位居第3、第4和第79位,然而利润却远远落后于位居第五、六位的埃克森美孚和英国石油公司(BP)。
针对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大而不强的现状,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济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表现在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应急反应能力缺乏,导致规模膨胀效益不佳。
一直以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是石油石化行业的主流观点。近年来,政府推动的油气价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引进民资,都意在实现市场化这一目标,尤其是美国页岩气革命,让全球石油石化行业意识到能源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巨大能量。
而中国民众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垄断性多有诟病。一旦中石油与中石化合并,中海油与中化合并,按照花旗银行测算,将占据中国上游石油天然气生产份额的77%、冶炼产品的79%、零售石油的90%以及将近100%的油气管道。
届时,中国陆上油气市场将无人能与中石油、中石化合并后的新公司进行竞争,寡头垄断现象将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学会理事、经济学博士刘满平在其《油企合并探究:“中石油+中石化”加剧垄断是倒退》一文中表示,这“有悖市场化改革方向,是一种倒退”。
事实证明,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20多年历程中,之所以出现诸多挫折,是因为“国家石油公司”这一标签让很多市场化国家心有芥蒂。
长期从事国际能源产业经济、投资避险研究专家冯跃威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三桶油”合并除了有违市场化这一方向之外,在具体操作上也很难实现。
自从1998年石油石化行业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改革以来,“三桶油”成为综合性石油公司,涉及勘探、开发、储运、炼化、管道和销售产业链各环节,业务存在诸多重合之处,“资源和技术的互补性并不是很明显”。
此外,如果合并,上百万人的公司规模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如何对本就“虚胖”的国企进行诊治、优化管理、分流与安置人员,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政府巨大的负担。
【推荐阅读】外媒:中国石油行业高管及专家反对油企合并
不过,在一切传言都可能成为预言的年代,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专家并没有完全否定“三桶油”合并的可能性。
部分人士认为在中国政府提倡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三桶油”合并不无可能。中国南北车合并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刘满平提出,与其将三桶油进行简单的合并,不如将其同类业务进行重组整合,成立专业化公司。石油石化行业中的管道业务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上游勘探、油服、销售、工程等业务则具有竞争特点,可以将其重组整合,引进民资,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交由市场,通过市场竞争保证石油安全供应。
冯跃威认为,如果合并的初衷在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以把国内、国外分开,将“三桶油”的海外业务进行整合,专门负责海外发展,国内则保证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发展确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耗,有时针对同一个区块,各自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不仅要和国外石油公司竞标,而且要与国内兄弟企业竞标,有时彼此之间还会设置一些壁垒,给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带来了诸多影响。
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公司海外业务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如何将“五个手指头”握成“一个拳头”是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一家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高层领导曾透露,他们正在向集团公司提交如何打造“一个拳头”的相关方案。
针对石油石化海外业务发展,济民表示,国家石油公司应该学习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道达尔等公司,将资产购入与剥离作为今后海外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关注新浪财经能源频道官方微信“能见派”(微信号nengjianpai),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能见派,关注高端与前沿,描绘美好能源未来。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