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GSK、赛诺菲之后,又一家跨国药企因“行贿医生”在中国市场“中枪”。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前医药代表近日披露了诺华在推广旗下药品“善龙”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以直接向医生提供推广费用的方式换取销量。不过,“行贿炸弹”频繁在外资企业炸响,再度引发业界对外资原研药在中国市场自主定价权的质疑。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原研药的利润高达40%-50%,其中有一半都花在了宣传公关费上。
记者了解获悉,诺华制药目前在中国共建有5家企业,涉及专利药、消费者保健品、眼睛护理和动物保健等领域,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建有4家企业,截至2012年底,员工约7900人。
“2004年7月,诺华总部成立了新兴市场部门,并在2004年底将诺华制药中国区从亚太区剥离并入新兴市场区,成为与亚太区并列的销售区域。”知情人士透露,同年,诺华中国区销售额增长36.3%,这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诺华全球的增长速度,接近全球增长速度的3倍。2004年至2009年,诺华在中国实现了76%的高投资复合增长率。
到2010年,诺华中国已经形成了制药、疫苗和诊断试剂、山德士、消费者保健4个主要的业务板块。其中,山德士是诺华的非专利药业务。目前,诺华在中国上市的主要产品有:素比伏、善龙、格列卫、来适可、代文、兰美抒等,尽管部分专利到期,但大部分都是拥有独家定价权的原研药。
有负责某药企研发的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像诺华公司的善龙这类药物,属于me-too药物或者me-better药物,这种药物主要研发目的是为了在专利期内继续享有自主高定价的权利和高回报。
记者调查获悉,素比伏同样是在贺普丁专利过期之后华丽登场。2006年10月,美国FDA批准其在美上市,随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欧洲国家相继通过审批。在中国,素比伏是2007年2月14日拿到新药上市的许可。2009年,该产品在我国国内销售额约为2800万美元,有资料显示,2010年该药品中国销售将接近7000万美元。
而同样作为原研药的格列卫于2001年5月在美国上市,2002年4月在中国上市,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一线用药。有资料显示,2012年格列卫的中国销售额约为9亿元人民币,而近几年此产品的年增速都在30%以上。
诺华集团总裁江慕忠在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2012年诺华在中国的业务增长24%,2013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增长21%,目前诺华集团在华员工约8000人,在上海新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并向该中心投入逾10亿美元。
采写:南都记者侯睿之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