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有18个联合体或独立竞标者参与角逐的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首轮竞标已经结束。由国投电力和英利控股组成的联合体开出了0.69元/度的竞标价,打破了光伏发电项目竞标价格的最低纪录。据参与招标技术项目评审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赵海翔透露,投标企业给出的最高价是1.92元/度,平均都在1.3—1.4元/度之间,只有国投电力与英利控股联合体低于1元/度。马学禄对英利和国投电力联合体最终能否中标态度谨慎,“按照标书的指引,我们的价格中标应该毫无悬念,但目前因为0.69元的价格遭到的非议比较多,为能否中标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尽管尚未尘埃落定,敦煌项目已经带动了一批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招标的启动。据韩文科介绍,目前国家即将开始西藏阿里狮泉河10兆瓦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包括南京、昆明等城市均将大型光伏电站建设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
韩文科表示,发改委有关并网补贴和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正在讨论制定中,他透露,“太阳能光伏的装机总容量发展目标有望从去年制定的2020年达到1600兆瓦提高到2万兆瓦”。这一消息一经传出,应该能够让如今那些如临深渊的光伏企业看到一线曙光。
太阳能公司:从华尔街逃向政府
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境使得华尔街已然一脸无情,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放手一搏的太阳能公司们又从政府这里看到了希望
断路华尔街
4月初,一家年产能仅为160兆瓦的光伏企业——位于山东东营的CNPV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CNPV通过路透社发布消息,表示正在筹划第二次上市融资,为进一步扩产筹集资本,考虑上市地点为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和泛欧证交所。CNPV已于去年8月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上市。
这个产能规模在国内仅属中下的光伏企业,选择在此时上市融资,有些令人出乎意料。“自2008年第4季度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家太阳能企业实现在海外上市。”长城证券的能源分析师周涛对《商务周刊》说。CNPV的上市之路注定曲折。
与国内很多光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光伏企业一样,CNPV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扩产的资金。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大公司有当地政府和银行的保驾护航,融资暂时不成问题。而对于CNPV这样的企业来说,上市融资无疑是其最后的“救星”。此前,由于金融危机爆发,CNPV曾经制定的扩产至300兆瓦的计划已经搁置许久。
光伏产业或许是中国受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3月19日,有消息称,江西赛维董事长彭小峰在一次行业会议上透露,国内80%的光伏企业行将倒闭。尽管彭小峰很快澄清那是记者误读,但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有近350家光伏企业倒闭歇业,其中大部分是太阳能组件企业,目前国内太阳能组件企业大致有600家;另一种被认为比较靠谱的业内说法是“不仅中小型光伏企业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产能在500兆瓦以上的大型光伏企业,也有一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新增项目筹集不到资金了”。以占据国内多晶硅市场45%以上份额的龙头企业江苏中能硅业为例,其去年8月就已经上报了材料,计划在纽交所上市,不料这个日期一推再推,现在其上市过程基本已被“冻结”。
谁能想到,还在一年前,中国光伏企业仍是华尔街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光伏企业与华尔街的恩怨始于“尚德神话”。2001年1月,37岁的江苏农家子弟施正荣以40万美元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与江苏小天鹅集团、无锡国联信托投资公司、无锡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等合股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5美元,当天收盘价即达到21.2美元,上涨41%。持股达46.8%的施正荣身家超过14.35亿美元,就连当年1月才出资入股的投资基金们的投资也增值近10倍。2006年1月10日,尚德股价冲破30美元大关,同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上,施正荣以22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名列第350位,是内地华人之最高名次,新一位中国首富诞生。
此后,纽交所向来自中国的光伏企业敞开了大门。常州天合于2006年底在纽交所挂牌交易,一年之后,总部位于江西新余的赛维LDK成为第三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光伏企业,当年募集资金总数4.69亿美元,成为自2004年以来在美国融资金额最高的国内企业。另外,试图复制神话的还包括浙江昱辉阳光能源公司、江苏苏州CSI阿特斯太阳能。
2008年9月22日,赛维LDK在高盛和瑞银的帮助之下发行了1.9亿美元的新股,大部分用来继续建设多晶硅工厂。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一个中国太阳能企业能从华尔街上圈到一分钱。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首个星期,中国太阳能板块整体下跌了10%。
重塑华尔街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信心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摩根斯坦利分析师告诉《商务周刊》,其对多晶硅现货价格的预期,2009年年底为每公斤50美元左右。按照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的平均水平在50—80美元1公斤。一个很清楚的现实是:绝大部分在2007—2008年投资多晶硅产能的中国光伏企业有可能完全无利可图。
自顾不暇的华尔街已然一脸无情,避之唯恐不急。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初认购国内光伏企业IPO的股东早已脱手。目前的散户股东主要是海外华人,除此之外,现在持有光伏公司多是一些短线炒作为主的对冲基金,之前的对冲基金,社保机构等,现在逐渐淡出。
被华尔街抛弃的光伏企业,如今面临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苦练内功,降低成本,以成本取胜;要么,寻求新的融资渠道。而这两条路其实殊途同归:面临市场萎缩的景况,要生存,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产能,以规模和成本取胜,而其中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获得充足的资金。
全球最低0.69元/度
一度,在甘肃敦煌并网电站招标项目中曝出的0.69/度上网电价,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光伏企业突破困局的一线希望。
位于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办公室里,曾经担任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10余年的英利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马学禄,断然否认了英利与国投电力联合体标出的这一超低价有“恶意竞争”以及“广告”嫌疑。他向记者罗列了价格的由来:目前,英利的非硅成本全行业最低,约每瓦80美分,英利生产的硅片每瓦耗硅6克,根据英利最新投产的多晶硅料项目——六九硅料的生产成本,可以达到2.5 美分/克,因此,单瓦耗硅15美分,整个组件的成本由非硅成本和硅料组成,因此组件成本也就控制在每瓦1美元左右。将发电组件和支架等发电设备的成本计算在内,太阳能硅片一瓦的生命周期通常为25年,按照一年发电时间1760小时计算,发电成本不到0.4元/度。
“肯定不赔钱。”马学禄自信地告诉记者,他更强调,“0.69这一低价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大幅降低成本,拉动产业成本向下走,从而促进产业的合理和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很多光伏企业和分析师对此价格仍然表示了质疑。一同参与了此次竞标的某光伏企业高官曾表示,“如果这个价格最终胜出,它有可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光伏上网成本电价”。摩根斯坦利相关分析师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占据太阳能电池成本70%的多晶硅价格已从每公斤400多美元的高点跌落至100美元,即便是在有着世界并网光伏发电40%市场的德国,其光伏上网电价成本也约合每度1.8—2.3元人民币之间,而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的成本大多徘徊在2.1—2.4元/度之间。
另一边,曾经创造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美国上市单一发行IPO募资最高记录的江西赛维LDK,于2007年8月开始斥资120亿元上马1.6万吨多晶硅项目,据赛维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预计将在2010年释放1.6万吨的产能。如此大手笔的投资,赛维人士的解释与英利如出一辙:赛维投资扩大产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把光伏产品的价格降低到可以和风电甚至火电竞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