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媒杂志:华商传媒集团崛起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 22:56  《传媒》
传媒杂志:华商传媒集团崛起探秘
《传媒》杂志2010年第9期封面文章

  刊首语

  且看华商报如何走市场

  在七月份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听到柳斌杰署长专门讲到华商报的黄马甲发行队伍将近12000人的规模,让笔者吃惊不小,于是萌生了对华商报作立体报道的念头。回来后向传媒杂志社同志作了介绍,他们立即拍板,派出了一个精干小组专门前去采集华商报业的方方面面资讯。在采访小组的文稿即将刊出之前,我们在一起议论,这份由内刊《侨声时报》改名而来的报纸,1996年濒临关张,1997年发展到今天成为祖国大西北的第一张都市大报,并以此为龙头创办了传媒集团,采编及经管人员15000多人,年总收入达28亿元人民币。华商究竟是依靠什么“魔法”扩张起来的?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最少有四条:

  其一,有一位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头人”(原谅我用一下少数民族的称谓,以示我对这位社长的敬佩和钦佩)。

  这位“头人”就是在业界已经“谁人不知”的张富汉先生。记者描述了他的霸气让人有敬畏之心,他的执行力让人误以为报社办到了军营,他的低调让记者们多方寻觅难以着笔,而他的“一根筋”则是集西北汉子的秉性之大成。在笔者看来,如此这般的描述,恰恰彰显了他那种敢干事业、能成大业的特质,坚定不移的目标:要为天下第一大报;坚忍不拔的毅力:困难越多,越有底气,难以成事,偏要成事。他才是报社之魂,报社之根!以他为核心的团队是西北报人之骄傲,是中华报人之自豪。

  其二,有一条比较彻底的市场化路径。

  为了真正地而不是虚伪地、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践行者,做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张富汉等把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他从当时效益颇佳的省委机关报辞职,放弃了事业编制的身份,到发行量只有区区两万份,亏损额度高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报到,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和“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情怀!不论其他同行对市场如何“谈虎色变”,或持几分保留,他和他的战友们先是釜底抽薪,后是背水一战,真心实意地与市场化结缘。在采编两分开的前提下,实行全员聘用制、广告代理制、跨地区办报、走出国门办报;特别在当地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不改初衷,匍匐前行,终于赢得了片片彩云和几多蓝天。

  其三,有一个凝聚人心的根本性体制。

  据采访归来的同事们讲,华商报已在内部实行了股权激励机制,实际上这已触及到有关所有制改革的一些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尽管华商报的同志考虑到种种不便,没有怎么介绍这方面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股权激励的范围、层次、规模与比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种深层次的股权配置以及这种配置带来的激励与约束效应,已经不仅从思想观念,而且从经济纽带上把这个团队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并且由过去走到今天,由今天走向明天。我们预测这种利益共同体的模式一定会派生出若干更加积极的效应,更持久的效应,而且,正在改制的书报刊企业或集团一定会走到这个方向上来。

  其四,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报业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体系。

  张富汉和他的战友落户到华商报迄今已有13年了。13年也许对一些人是长,对一些人是短;对一些报社是长,对一些报社是短,但对张富汉和他的团队来讲,也许是苦辣酸甜,感慨万千的。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看来走到明天和后天,问题也不是太大),除了其个人魅力、体制支撑、市场压迫等方面原因之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该报的企业文化建设功不可没。不仅领导和部属之间的兄弟姐妹情谊,不仅报社与业界友好合作的界面,关键是在整个采编工作中实行并坚持了一种阳光、道义原则,一种风范和胸怀理念,倡导追求光明的、美丽的、善良的、动人的人性,不要过多地关注凶杀抢掠的东西,力争成为被报道对象,被服务对象的朋友,与他们尽可能地融合在一起,让生活更健康,让世界更美好。那种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地以挖掘阴暗面来吸引眼球,从而争取广告客户的套路,与这种文化价值主张是格格不入,而显其猥琐和低下。至于华商报的真正文化底蕴,本刊将继续追踪报道。

  辰目

  策划人语

  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8月13日至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举行,总结了改革成果,安排和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为贯彻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指导精神,我们策划了“新闻出版改革系列报道”,拟选择部分走在改革前列的新闻出版单位进行系列报道,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革的路径,为业界提供借鉴。

  华商报业早已在业界闻名遐迩,但由于其一贯低调的风格,关于他们的改革情况和创造的业绩,大家知之甚少。今年年中,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分别于6月末和7月末到华商报业视察。领导同志如此密集的视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华商。由亏损1000万元到年收入28个亿,在四座城市办了4份都市报,每份发行量都是当地第一,华商靠什么赢取的市场?其跨地区经营经历了哪些风雨?支撑华商发展的是怎样的一种机制、怎样的一个群体、怎样的一种精神?本期报道将为大家解决这些疑问。

  这次到华商报的采访,给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是: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因此,改革需要勇敢者先行一步的探索。改革先行者就像赛跑的领跑者,他要承受更大的阻力,需要更大的勇气。当我们盘点改革的累累硕果时,别忘了向改革先行者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华商传媒集团大事记

  1997年   

  《华商报》正式改版,标志着华商传媒集团站在了发展起点上。

  1998年

  《华商报》日发行量突破40万份,《新闻出版报》以《〈华商报〉超常规发展探秘》为题报道《华商报》在短短一年中迅速崛起的奇迹。 

  1999年

  华商传媒集团投资运营长春《新文化报》,迈出了跨地域运营管理报纸的第一步。此后几年,集团相继投资运营沈阳《华商晨报》、重庆《重庆时报》、天津《大众生活报》,成为国内跨地域运营都市报的先行者。

  2002年

  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先后设立分公司,开印《华商报》、《重庆时报》、《新文化报》等集团所属报刊。

  华商传媒集团自办报纸发行队伍“黄马甲”开始公司化运作,并发展成为以西安为中心,横跨长春、沈阳、重庆等地,拥有12000名员工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物流配送企业,目前正积极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战略转型。

  2003年

  《大众文摘》创刊,华商传媒集团涉足期刊领域,目前形成了由《钱经》、《淑媛》、《名仕》、《大众文摘》、《自驾游》等组成的期刊集群。

  华商网开通,并迅速成为西北最大的地方综合门户网站。目前,华商传媒集团已构建了聚合辽一网(辽宁)、新文化网(吉林)、橙网(重庆)的新媒体矩阵。

  2004年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华商报》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在首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华商报》跻身“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之列,并连续四届位居前四名。

  2008年

  华商传媒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号召,投资运营《南非华人报》,在国内传媒企业中率先跨出国门办报。该报目前发行量达3万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华文报纸。

  2009年

  华商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富汉荣获“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光荣称号。

  2010年

  华商晨报《中国画卷》荣获第31届“全球最佳报纸版面设计大赛”金奖,系大赛举办以来首家获得最高奖项的中文报纸。

  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华商传媒集团。刘云山肯定了集团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对集团投资运营的四家都市报坚持正确导向,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给予充分肯定,并殷切希望集团在传媒业发展中起好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

  7月20日,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视察华商传媒集团。柳斌杰全面肯定了华商传媒集团在市场化、产业化方面的探索和在跨地域运营管理都市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勉励华商传媒集团在改革发展中取得更多新成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