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本地开发商中,蓝光的产品研发和开发流程很有特色,拿地后两三个月内就能够投入开发,甚至进行销售;通常采取低价策略,以期尽快收回投资。”成都少城地产联盟主席赖瀚林向记者表示。杨铿也把成功经验总结为“快”,以“标准化复制楼盘、薄利多销、拿面积小口岸好的地”为策略要点,这正是在成都市场异军突起的“蓝光模式”。
然而,万科有上市公司强大的融资能力支撑其在全国范围推广快速开发模式,蓝光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在很长时间内,只能在四川范围内遍地复制“用小户型聚人气,用商铺来赚钱”的广场+底商模式。
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蓝光集团的核心业务平台,2004年以前,蓝光和骏主要侧重商业地产。自2000年开发罗马假日广场之后,蓝光一路高歌猛进,短短4年间,累计开发18个商业地产项目,面积达到70万平米之巨。2004年更是创记录地推出8个商业地产项目,蓝光在成都的品牌也于此时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
2004年亦成了蓝光另外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该年12月,蓝光御府花都开盘,正式宣告蓝光告别驾轻就熟的商业地产领域,进军住宅市场。之后蓝光成功把开发商业地产的模式复制到住宅市场,靠小地块小兵团作战、快速开发、低价销售,2005年开发诺丁山、御府花都等住宅项目,销售额达20亿元;2006年,蓝光连续开发雍锦湾、凯丽滨江、米兰香洲、香瑞湖等多个高档住宅项目,在成都地产业界独具一格;而2007年开发凯丽豪景、皇后国际、富丽花城、富丽东方等楼盘,销售额超40亿元。
但在四川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庄泽宝看来,蓝光发家是抓住了成都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契机,依靠自身特殊资源大量拿地,迅速开发商铺,快速销售回笼资金,然后再拿地再开发。但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进入尾声,这种地产模式也难以为继。
“成都顺驰”的诘问
2006年底,蓝光的土地储备为450万平米,两三年的开发量,对于立志成为销售额过百亿的全国一流地产商的蓝光来说,似乎这样的土地储备有些寒碜。
不过蓝光投入住宅市场之际,正是以和黄、新鸿基为首的港资,以万科、中海为首的内地大鳄高调围猎成都市场的阶段。2005年初,入驻成都的外来房地产开发商总数已达53家,成都市场频现大鳄纷争,土地价被节节推高。
2004年,外来开发商共拍走土地3838亩,占成都市全年出让总面积的70%;2005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开出让土地5174亩,外来巨头拍走65%以上,这其中囊括成都各大黄金口岸的地块,到了2006年,外来投资开发商在成都共拿走7300余亩图地——对于一家绝大多数项目都集中于成都的本土开发商来说,这些显然不是好消息。
外地品牌地产企业的强势进入,让众多本土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而作为本土“一哥”,为了生存发展,蓝光不得不在土地拍卖场举牌竞地。
2007年4月20日,蓝光拍得成都城北解放路一块89亩的土地,总价超过7亿元;2007年7月20日,蓝花拍得成都锦江区南三环附近一块49亩的地块,楼面地价达到4155元/平米;2007年9月14日,蓝光更是力压群雄,以17亿元的总价、3810元/平米的楼面地价,拿下成都三环外的东方新城内一幅133亩土地,该区域房价也仅4000元/平米。这次拍地,甚至直接刺激该区域一级土地开发商绵世股份股价当月连续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