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饱受楼市下行之苦的成都地产龙头对杯弓蛇影的市场传闻严阵以待的同时,也在内外交困中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
新地产 张育群/文
“我们没有破产!”
10月13日清晨,刚刚度完周末的成都人翻开报纸,忽然看到当日全城报纸头版,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极具震撼力的广告。而广告的落款人,为有着成都地产“一哥”之称的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让蓝光如临大敌、甚至不惜买下全城报纸头版紧急澄清的,是3天前突然出现在某门户社区的一则帖子:“四川最大开发商蓝光地产申请破产!”一时间风声鹤唳,坊间业界众说纷纭,还完全未从地震阴影中走出、市场信心极度脆弱的西南地产商尤为震惊。
10月12日下午1时,饱受“破产”流言困扰的蓝光集团,在公司网站贴出红色粗体字的“严正声明”,破产纯属捏造和诽谤,1-9月蓝光销售突破35亿,接近去年全年销售总额;蓝光最近只是根据市场规律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营销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表示要对“散布谣言者追究法律责任”。
尽管如此,这家靠开发大型电子电器市场发迹、曾创造一月内3盘同开纪录的成都房企,头顶的乌云并没能完全散去。成都一家代理行老总向记者透露,外界的猜疑并非空穴来风——自从5•12地震之后,蓝光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员,幅度达到30%,不少高级管理人才、跟随蓝光十多年的老员工,都在被裁之列;其多个项目公司法人代表更替为“郭勇”,更让业内流传卖地之嫌;而经历四年超常规、跨越式的成长后,在全行业的销售危机面前,蓝光模式也难以为继。
2007年11月,蓝光开始“变革、扩展、突破”为核心的三年发展规划:从偏安一隅的成都地产龙头向全国一流房地产开发商转变;从业务主导型团队向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投资管理型团队转变;到2009年,蓝光要成为销售额过百亿的全国一流地产商。
狂飙突进式的“蓝光速度”正是蓝光集团董事长杨铿想要的,这是他过去十年成功的秘诀。然而这次愿景刚刚起步,就遭遇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楼市寒流,紧接着是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为了生存,裁员、降价、开源节流、抵押土地与股权,杨铿开始琢磨一切手段。
房地产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在来势汹汹的风暴面前,杨铿手中曾经的“香饽饽”已经转变成“烫手的山芋”:数幅尚未缴纳出让金的土地、因地震不得不无限期延迟的都江堰旅游地产项目、ST迪康日益贬值的限售流通股以及成都地区近十个滞销的楼盘。
“蓝花模式”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蓝光都被成都业内人士视为“奇迹”,这也使成都本土中小房企的拿地方式、开发节奏甚至是项目定位向蓝光看齐。
而蓝光的榜样,则为国内房地产老大万科。万科说“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杨铿则声称蓝光楼盘是标准化的产品,要像万科那样大批量克隆从而形成“速度”。蓝光在成都构建了与万科相仿的产品研究院,请来为万科做CRM培训的管理咨询专家田同生构架蓝光的CRM。在2008年初,万科用降价的方式“探底”时,蓝光也是成都市场第一个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