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造拿什么来赢取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10:58 新华网

  “中国鞋”会否改变在世界产业中位置?

  然而,“中国鞋”要实现产业升级,对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珠三角加工贸易无异于一次沉重的飞翔。

  铜扣的原材料铜,从2004年初的每吨2万多元一路升到现在的每吨6万多元,而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

  2002年东莞月最低工资标准为450元,5年间上涨50%达到690元,而实际工资早已达到1000元以上。即使如此,还常常招不到工。

  不仅如此,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保证金台账制度实施、土地成本上升等等因素,都使包括鞋业在内的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不可能再轻装上阵。

  在上千家鞋企关闭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外迁,这引起了业内外不少人士的质疑:中国鞋企在转型中面临的是危机还是转机?“中国鞋”会否改变在世界产业中的位置?

  “完全不必感到悲观和恐慌。”李鹏等业内人士预测认为,“中国作为世界鞋业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支撑制鞋业发展的条件没有改变。”

  专家分析指出,首先,丰富而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并没有改变。以广东东莞为例,平均每人每月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仅为150元左右。按每人每月生产150双成品鞋计算,每双鞋所增加的人工成本仅为1元。这或许对一些中小型制鞋企业确实是个危机,但对于大型制鞋企业来说完全可以承受。

  其次,充沛的水电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没有改变。和印度、越南等主要制鞋地相比,中国的水电成本相对要低很多。

  总部在东莞的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在越南也设立了工厂,但是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那里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原材料设备交易市场,大部分原材料及制鞋设备必须从国内采购。制鞋产业链的配套复杂而且品种繁多,各种专业设备、原材料采购、专业人才的要求等在短时间内配备齐全是不可能的。另外,华人掌握制鞋行业订单的格局没有改变。在世界制鞋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鞋业订单的80%掌握在华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订单由华人工厂制造。

  据记者了解,目前广东的华坚、裕元、海丰等大型制鞋企业,在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新建了生产基地,但他们并没有缩小在广东的生产规模,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订单增加的需要。

  “企业外迁符合梯次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全球经济的普遍趋势。目前转移出去的也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其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东莞市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说。目前东莞鞋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占全球十分之一左右。

  “中国造”拿什么来赢取未来?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2008年后,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润起家,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制鞋企业会因为失去成本优势而加速破产,而对大部分管理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则是一次行业全新洗牌的开始,鞋业将更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鞋业加工贸易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李鹏说。

  中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均已位列世界首位,中国鞋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珠三角鞋业面临的危机也就是中国制造业普遍现状,在珠三角这个世界加工厂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转型中都面临着或倒闭或外迁的无奈。“中国造”拿什么来赢取未来?

  前不久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的转变。”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