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个新农民新农业观 农业问题专家张炎夏访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8:26 东北网

  东北网电 题:一个“新农民”新农业观 农业问题专家张炎夏访谈

  话题一:4.2亿农民工意味着什么?

  大力倡导中国农业走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发展新模式并身体力行的农业问题专家、现代农业先行者张炎夏先生,日前从上海飞抵黑龙江,来我省牡丹江等市地考察,洽谈沪黑农业合作事宜。

  自称“新农民”的张炎夏先生,实际上并非农民,而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通讯专业,曾任上海大学教授,国防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三年前他弃文从商,创办了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摸索出了集约化规模农业新模式。通过自己的“金廊模式”,张炎夏逐步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思考,他主张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农业。

  本报对张炎夏先生作了独家专访,归纳出10个话题,今起陆续推出。

  观点

  4.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于4.2亿人实现了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换,这一大趋势呼唤政策的反思和调整

  问:张先生自称“农民”,那就请从怎样理解“农民”开始吧。

  张:我们现在习惯于说中国有十亿农民,实际上这是指农民这一身份而言,相对于户籍制度而言,相对于城里人而言。但我说的农民,则是指一种职业,在此意义上,我说我是农民是没问题的。所以在统计方法上,我们已到了需要严格确定我们是在什么含义上来使用农民这个词儿,这对我们制定政策,采取何种决策是大不一样的。

  如果从户籍上看,10亿农民的说法或许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从从业角度看,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变化,就是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在大量减少。在不久前举行的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就劳动力短缺问题发表观点时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大的拐点之一,就是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向一元经济结构,他指出,当前有关就业统计数据并不准确。如很多个体经济实体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劳动者属于自我雇佣形式,使就业情况不能准确反映出来。而且,大量使用的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很难作为上报材料。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1.32亿人,占城镇就业者的比例是46.7%。这说明,城乡就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他说,我国正规制造业部门的工资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农民工的工资2004年增长了6.8%,2005年增长6.5%,去年增长11.5%。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近些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巨大,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民工成为事实上的城镇居民的数量极为可观。其实,现在我们进城合法打工(指办理过登记手续)的农民人数已经超过1.2亿,未办理登记手续的起码有3亿,合起来超过4.2亿!可以说是想进城的都已经进了城,而且这些农民都已经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或者收入。此外,从每年春节民工潮看,仅乘长途汽车回家的农民工就达到了3亿人次。从这些数字看,我国已经跨入了工业化国家的边缘。农民变成了居民,其消费能力会大幅增加,而留在农村的农民相应减少了,他们富裕起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农民大幅减少,城市居民增加这一历史趋势,这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成就之一,不知为什么人们却有意无意间有所忽略,现在是政府部门和学者专家对此做出基本估计的时候了,因为这将有益于农业政策的重新反思、制定和调整。

  话题二:六千亿元购买力的含义

  观点

  农民绝对数仍过于庞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偏小,这种矛盾导致靠农业致富难

  问:既然农民减少了,农民为何仍是致富难?

  张:虽然农民工大量转移进城,种地的农民减少了,但是农业人口基数大,仍有数亿农民靠传统农业过活。中国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但是因为中国有数亿农民,却只有18亿亩耕地,就算粮食的亩产到达500公斤/亩,农民的人均产值也只能达到1000元,扣除种植成本以后,农民的人均收入大概几百元。所以,如果中国农民只种粮食的话,非饿死不可。他们没有饿死,就是因为中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早就不是来自农业了。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农民种菜、种水果、养鸡鸭牛羊就能富裕。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虽然某个农民种蔬菜的收入会比种粮食来得高,可是如果全国的农民都不种粮食去种菜、种水果、或者去养鸡鸭牛羊什么的,那么菜、水果、鸡鸭牛羊就会过剩,那么菜也好,水果也好,鸡鸭牛羊的价格必然会比粮食还低,农民最终的结局会和种粮食一样。所以要问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究竟有多大。

  很遗憾,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很小,仅仅6000亿人民币。因为中国虽然有13亿人口,却只有3亿居民。而中国的农民是自给自足型的,他们基本不消费,也就是不会去花钱购买农产品。而在这3亿城市居民中,人均年消费农产品的金额不会超过2000元。也就是说,中国一年用在吃上的钱不超过6000亿。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推算,但实际上也不会高出特别多,所以中国的问题不是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了生产能力农民就能致富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前面已经说了,中国的年消费农产品的能力6000个亿或者再多些,表面上看是个挺大的数字,可是一平均到数亿农民头上,就小得可怜了。也就是说,由于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全国农民靠卖农产品的人均收入不会超过几百元人民币。因此,无论你怎么增产,社会的农产品总购买能力只有6000亿,所以从宏观上看,农民的人均农副业收入还是几百块钱。有人说,现在农民的收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啊,那是农民弃农务工的结果。如果,我们能让进城的农民在城市住下来,“转移”成居民,“转移”成消费者,使得我们的人口结构不再是10亿农民3亿居民,而是反过来,是3亿农民10亿居民。那么,即使居民人均年消费农产品没有增加,还是3000元,农产品的总消费量就会从9千亿上升到3万亿!平均到3亿农民头上就是人均1万元,农民的收入就会一下子提高10倍以上,超过现在小城镇居民的水平。所以,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民变市民的政策步伐,而不必过于担心城市扩容问题,因为历史证明,城市的消化能力是惊人的,在此意义上,优先发展城镇,比优先发展新农村或许有更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