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金融脱媒深化 四大银行寻求对策(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0:09 金时网·金融时报

  应加快资金业务创新和组织结构的整合

  显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认识到了“金融脱媒”这一大趋势,并已采取了应对措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是初步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理念;二是改变了银行业务结构,加大和扩展了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发展了理财、开放式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三是改变了银行资产结构,一边压缩信贷资产占比,一边提高证券资产占比;四是积
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依据利率市场化条件,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

  正如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博士方明所言,商业银行应当通过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工具创新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脱离长期以来固守的从资产和负债结构考虑流动性问题的模式,利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提供的主动和动态流动性管理独有特点,充分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博士李刚就认为,通过在资本市场进行主动负债,如发行次级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以减少或消除流动性风险敞口。同时,在信贷风险控制操作上,商业银行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较长期限的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销售,以此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久期,优化存量资产结构。

  他认为,融资体系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创新将成为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所从事的资金业务将是未来我国金融创新的焦点,商业银行应当把握这一进程,加快资金业务的创新和组织结构的整合。

  针对建设银行今年将推出国内首单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该行资金业务部有关研究人员说,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可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的证券,既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也改善了银行流动性,提高了其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银行还将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进而丰富其投资组合品种。

  直面“金融脱媒”深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显而易见,“金融脱媒”深化使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化为:既依赖传统网点吸收存款,也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依赖传统的信贷业务,也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

  但是,金融市场在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带来机遇之时,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增加商业银行承销业务收入和提供新的投资产品的同时,也对贷款利息收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央行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风险在加大。

  当然,债券市场的创新为银行负债管理战略转型提供了产品支持,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等主动型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补充资本金,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而通过开展银行理财业务和承销短期融资券可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淡化资产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依赖。同时,债券结算代理、做市商、人民币理财、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新业务、新产品的先后推出,也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

  因此,商业银行在挑战面前,必须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灵活选择产品,加大对产品的价值分析,利用远期交易对现有债券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以求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面对企业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这一大趋势,我们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寻找出对策,有条件直面挑战了。

  相关链接

  “金融脱媒”现象一般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通过利率市场化等放松管制的措施可以缓解资金的脱媒现象。但是,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的深化。

  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主动适应这种趋势,“金融脱媒”的深化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如果商业银行应对得宜,外在条件也允许,商业银行也可能转变成为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会大幅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将大幅提高,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