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面临盛世危机 专家建议政商分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7:0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杜艳 上海报道 逐利的资本,正疯狂地挤进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担保业,但在撑起该行业发展史上“空前盛世”的同时,角逐者们却发现他们将不得不经受“衰退”的考验。 据财政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有担保机构约3000家,在短短一年里
对于该行业“超常”发展所蕴涵的风险,监管层不敢掉以轻心。 9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联合主办的“征信体系公共政策: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对话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一个问题引起与会人士的关注:非财产担保机构(即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从哪里来? 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高速发展的担保行业因为种种问题导致自身的信用危机,并由此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担保业驶入“快车道” 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当地担保机构的发展在近两年驶入“快车道”。浙江省财政厅的统计显示,1996年浙江第1家担保公司诞生,1997~1998年新增5家,1999年新增25家,2000年新增27家,2001年~2002年6月新增33家,2002年6月~2002年底新增22家,共计113家。2003年新增66家,达到179家。 在南京市和北京市,更是创下了短短一年突涌两三百家担保公司的“神速”。这种高速度在民营经济不太发达的省市,也有着同样的例证。安徽省、青海省等地财政厅的人士说,当地70%的担保公司均是近一两年内成立的。 在支撑担保机构高速发展的各股力量中,政府的推动不可或缺。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担保公司,其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就业等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而,推动担保机构的发展成为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政府甚至掏出财政资金直接出资。 业内专家称:“地方政府推动担保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担保公司可以放大地方政府信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浙江省内完全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达41家,由政府相关部门出资的则占据了大半江山。在该省宁波市,市政府扶持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之一即为:市区内成立的担保公司由市政府帮助解决20%的注册资金。 而2003年下半年房地产信贷的紧缩,更使市场对担保公司的需求急剧膨胀。宁波市现有的17家担保机构中,有10家是在2003年到2004年成立的,目前已经发展到每个县都有一个担保机构。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与高速发展相伴的问题是——担保机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有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仅几十万元,风险承受能力很小;有的地区,80%的担保公司不再以“担保”为主业,而以直接投资、股票收益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一位业内专家称,除了市场需求外,“寻租牌照”心理也是催生担保机构高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此前,由于国家出台了将整顿担保业、严格市场准入的相关政策,不少人滋生了“浑水摸最后一条鱼”的想法,先把牌照拿到手再说,以后一张牌照说不定就是一个“金矿”。 繁华背后,部分担保机构的发展已经偏离了提供信用担保的主营轨道,担保业的危机已然萌芽。 弱小的担保公司 危机之一,在于信用无限扩张与信用有效价值不足的严重失衡。 安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副主任叶斌说,目前担保机构虽然发展快但实力弱,市一级以政府出资为主的担保机构资本余在1000万到2000万元间,县一级的机构其实力就更小了。 由此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以信用增值、信用放大(担保总额与,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之比)为主要功能的担保机构,在资本急速扩张的同时并没有让信用价值同比增长。安徽省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依然维持在3倍左右(正常的放大倍数为5到10倍),宁波市的放大倍数仅为2.4倍。而在日本等国家,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20倍。 “担保机构的粗放式发展,对其信用增值产生了不利影响。”叶斌说。 在他看来,担保机构的信用增值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实力,二是运作能力。而粗放式的发展徒有数量规模,却无法形成信用的规模效应,使担保业的发展日益艰难。 在浙江省,截至2003年底,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总额为24.77亿元,平均每家约1000万元,县、乡镇级担保机构的资本更少。2001年底,杭州3l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共1.91亿元,平均每家613万元。由于规模小,2001年通过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只有5亿元,仅占同期金融机构工业短期贷款总额的0.96%;萧山区11个乡镇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为1309.08万元,最高的208万元,最低的60万元,平均每家119万元。 资金实力弱小必然导致担保能力不足。8年来,浙江省的累计担保总额仅183.33亿元,至2003年底担保责任余额为61.17亿元 放大倍数约2.47倍,相对于该省100多万家中小企业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危机之二,资本实力弱小的担保公司其偿付能力让银行难以信任,在银行的信用等级难以提高。由此导致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严重不等、风险和收益高度失衡。 “有的时候,做担保还不如直接给企业点钱。”宁波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副经理董先生说。他认为,由于担保公司信用严重不足,银行往往要求担保公司承担100%的担保责任,每做一笔担保需先向银行按l:1交纳保证金。“确切地说,这根本不是担保,而是质押贷款。”董说。 而面对如此高的风险,担保公司却无法得到相应的高回报。低廉的担保费收入让担保公司“几乎没有赢利的可能”。 “规定的担保费一般不得超过银行利率的50%,实际上平均在1.2%~1.8%之间,低的不到1%。”宁波市经委中小企业处范处长说。范称,扣除营业税、1%的风险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后,担保公司盈利甚微。 而在担保市场加速膨胀的情况下,无序竞争使盈利区间再次缩水。范说,激烈的竞争导致担保机构互压费率,在慈溪,一些担保机构的费率已经远低于规定水平,有的0.8%也照做。 严峻的形势之下,银行或担保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的追问:担保机构的“信用”谁来担保? 谁来监管担保业?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目前,担保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任何法律明确认可的监管部门”。财政部负责对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研究,建设部负责管理住房置业担保,农业部负责农业担保,劳动部负责小额信贷担保,发改委负责中小企业担保。 问题由此产生。分头监管而目标不一,各监管部门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比如,财政部想的是风险控制,而其他部委则重在行业支持。”专家说。 在地方省市,更是出现了不同地方的担保机构归属不同部门监管的局面。以宁波为例,在有的区县归计委监管,而有的则归属经委中小企业处管理。 监管的缺位势必带来监管的漏洞及监管效率的弱化。“各管理部门的意见不统一,是目前担保行业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重要体制性原因。”一位从事担保业研究多年的专家说。 “现在几乎等于没有监管,数量众多的担保机构各自为政,违规违纪的事情不断发生。”宁波市一家担保机构的负责人说,某些担保机构甚至直接放贷,严重违反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担保机构不得参与存贷款金融业务和财政信用业务”的规定。 另一方面,监管的放松又让利益集团找到了“寻租”的可能。宁波市经委的林主任说:“对于担保业的发展,我最担心的就是关联担保问题。” “但由于银行对企业的关联担保非常谨慎,一些大集团就转向了专业性的担保公司,况且成立担保公司还有财政支持。”宁波市一家担保公司的负责人称。 目前,担保市场到底有多少从业人员、有多少机构,没有答案。“现在的统计都是不完全统计。”一位业内专家说,由于管理混乱,有的担保机构在工商部门登记,视作企业法人;有的在人事部门登记,视作事业法人;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作为社团法 谁来保证担保业的健康发展?至今没有答案 .记者手记. 担保机构应政、商分离 如何拯救担保业? 从事担保业研究的专家认为:“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定位问题,即实行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分离。” 在美国,担保业的分类泾渭分明:一类由联邦小企业局出资设立,专为弱势群体和小企业提供担保;一类为商业性担保机构,规模大、业务量大,主要集中在工程担保和企业发展担保等领域。 而国内的担保机构既承担政策性义务、又追逐商业利益。也正是由于这种游离,在政策支持上平均用力,又往往支持不足。“比如,至今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浙江省的相关人士说。 目前一个突出的难题是,担保机构在缺乏足够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发展的力量在哪里?来自浙江的统计显示,到2002年6月底,全省有10家担保机构经营亏损达293.38万元,未能盈利的机构有37家。有27家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9l笔,总额2597.99万元,代偿损失1753.93万元。但政府补偿资金十分有限,浙江省仅14家担保机构获得政府补偿资金,共计572.8l万元。 而在一些欠发达省市,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还要小得多。 业内人士认为,要维护担保机构足够的信用,省级担保机构至少应该有3亿~5亿元的资本金,而且强大的风险补偿基金也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