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蛰伏的空调第一大鳄准备出击中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13:43 《经济》杂志 | |||||||||
- 文/本刊记者 王信川 国内家用空调市场的“肉搏战”已经血雨腥风,全球最大的中央空调制造商约克又即将杀入战场。这是一条蛰伏于中国市场多年的巨鳄,中国90%以上的大型工程所使用的中央空调都是来自于它。
即将竣工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与游弋于深海里的美国潜艇有什么关系?也许只有做空调行业的人士才能回答出来,答案是,它们所采用的中央空调系统的名字都叫“约克(YORK)”。 不仅如此,美国国会大厦、五角大楼、帝国大厦、克里姆林宫、悉尼歌剧院、英法隧道、香港会展中心、全球最高的吉隆坡双子塔……这些世界标志性建筑也都可以看见约克的身影,尽管那里的人们在享受舒适的室内空气时,往往不知道这一“幕后英雄”。 也许更能让你震动的事情是,与中国国内如雷贯耳的长虹、海尔相比,1906年首次进入上海的约克公司,在中国大地上低调得几乎被人遗忘,但事实上,中国90%以上的大型工程所使用的中央空调都是来自于这家世界500强企业。 对此,约克国际亚太区策略及发展副总裁郎华博士的解释是,约克以前的客户主要是发展商、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而长虹、海尔的重点是家用空调,它们“妇孺皆知”是市场的需要。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1874年创建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克镇的约克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商,它已经建起了30多个跨国制造工厂,销售机构遍布100多个国家。 与铺天盖地做广告不同,依靠口碑和历史积淀,约克在行业里备受尊敬。若翻开一本关于空调冷冻的大型教科书,约克的经验和技术必定有所提及,这些人学成之后又到与空调有关的部门工作,他们后来的第一选择很可能就是约克。 蓄谋出击家用空调 夏日临近,在国美、苏宁、大中等家电商场,至少可以看到10个以上的空调品牌,或拥挤地矗立或挂在墙上,大都醒目地写着“出血价”、“跳楼价”之类,可以说,在这个低端市场里,空调企业的利润已低得不能再低了。 但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市场上,不久就会看到约克的身影。 实际上在两年前,约克就成立了一个50多人的部门,开始切入这个市场。郎华说,当时他们仔细分析了海尔、长虹等国内龙头企业的财务报表及运行模式等,发现它们仍有许多改进的余地,而这正是约克的拓展空间。 在郎华看来,在中国的家电上市企业中,从运营和财务状况看,格力应该是最好的一个,但通过对它自上市以来的库存、销售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利润一天不如一天,如果没有大的调整,再过两年它就没多少盈利了。 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空调市场上,工业及商用空调的销售额虽说是做成一次就非常可观,但毕竟不多,而家用空调至少拥有一半的市场。 在中国,像北京、上海、浙江及广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每100人的空调普及率达80%,但武汉、合肥、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仅为30%左右,这些省内的其他城市甚至只有西部地区的水平,为10%多一点。 为此,郎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将家用空调的重点放在广大二级、三级城市。经过两年的发展,约克家用空调的比例已占其整个业务的20%,近半年来,除了相当大一部分为家用中央空调外,它们每个月在这个市场上的利润均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约克此前在大型空调市场上一直是独自打拼,但在家用产品方面,“很可能跟国内极具实力的厂家进行战略合作,并以此向低端市场拓展”,郎华说,现在约克已经有了明确的合作意向,只是未到对外公布的时候。 郎华以“强强联合”来形容约克下一步战略,因为国内大企业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和庞大的销售体系,约克则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全球网络,合作生产的家用空调不仅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还能轻松地进入欧美市场,中国成为约克的全球制造基地。 据郎华设想,约克在家用空调方面的销售将做到“零库存、负库存”,生产的产品即刻销售出去,从而缩短资金的循环周期。中国一般家电企业的资金一年循环三次左右,约克则要使用30多次,其他企业需要1000万元资金的话,约克可能只需要100万元,从而大大地节约了融资成本。 在华尔街上,除了战略目标外,投资者还看重一家公司三方面东西:第一是盈利的质量,即卖100元钱的东西究竟能赚多少钱;第二是成长性,即利润增长的幅度;第三就是盈利质量和成长能力能否持久,即企业地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在公布业绩时,如果这家上市公司没有谈及它在中国的表现,其股票很可能不被看好,制造行业的企业尤甚,因此通用汽车就十分明白地列出,在北美卖一辆车赚128美元,在中国则赚1280美元,它的盈利能力备受追捧。 1994年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约克公司,是迄今惟一的空调冷冻类上市公司,而它对中国市场的热情,绝不逊色于通用汽车。 郎华说,约克如今在第一及第二方面都做得不错,但在第三方面则还要下功夫,而进入家用空调市场则是其新的增长点。 制胜秘诀 事实上,约克在中国的历史相当久远,约克的第一段中国经历持续了30年时间,1947年约克从战乱的中国撤出。 1993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看到中国大地焕发出的无限活力,约克才重归故地,派遣3人到上海开办分公司。而在这之前已有一大批欧美的制冷设备商进入中国,他们的人员及销售规模是当时约克分公司的几百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约克在中国市场的年利润也以30%-40%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约克便成为中国工业及商用空调市场上的第一了。 如今,约克在中国拥有2000多名员工,在50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广东省清远市一个、无锡市的两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压缩机和大型空调机,约克的亚太区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也迁至上海,自主研发、生产的设备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外,还有10%的产品销往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区,每年至少有1.5亿元人民币的出口额。 据中国冷冻协会的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工业和商用空调市场上,大概有55家企业,外国企业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2003年,约克的销售额为28亿多元人民币,占整个市场的13%。 2004年3月底,约克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戴维德·迈尔一行来到无锡,已是第四次到此地的迈尔先生表示,约克在无锡的工厂是约克国际在海外投资最好的企业,约克将加大在无锡的投资,并拓展序列产品。 实际上,在无锡的纳税大户中,约克工厂每年都排在前两位,比柯达、通用电器、三洋、松下都交得多,当地政府对约克也是青睐有加。 2002年,约克将其无锡工厂同当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比较,那一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人员规模均是约克无锡工厂的20倍,工厂规模也要大得多,但其年销售额还不如约克无锡工厂的年利润。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约克曾聘请AC尼尔森公司做过专门的调查,也咨询过许多发展商和设计院,约克将这些回答归结为“QST”战略。 “Q”是指质量。一般而言,一组中央空调的正常使用年限为30年-40年,期间偶尔需要更换轴承或者加润滑油。1993年约克再次进入中国时,上海第一冷冻机厂立即找上门来,说他们那里有一台约克中央空调,希望能前去维修一下。这种产于20世纪初期的旧式空调,在全球也所剩无几,但令人吃惊的是,上海这一台仍在运转。于是约克总部决定“以旧换新”,赠送一台新空调,将老空调存放到上海办事处的展览厅。 2003年,在50多个候选企业中,经过同茅台、五粮液、宝钢、大众汽车等著名品牌的竞争,约克无锡工厂获得中国质量奖,约克是惟一入选的空调企业,也是惟一一家跨国公司。 “S”是服务。1999年建成通航的浦东国际机场,是上海市对外的窗口,上海市政府拍板采用了约克中央空调,为保证24小时正常运转,约克上海维修中心派出7人小组,常年驻扎在机场进行“贴身服务”。 兼任中国东区总经理的郎华说,一旦购买产品,约克便将用户当作永久的伙伴,经过专门培训的约克人会时刻在跟踪服务,因而迄今无一投诉。 “T”是技术。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为保证总部产品的独特地位,往往将淘汰的技术用于中国制造,以生产低端市场的产品。约克的中国工厂使用的技术却与美国同步,“几乎与美国海军军舰的中央制冷技术一致”,郎华说,因为与欧美国家一样,亚洲地区的大型建筑里所使用的中央空调也是不能时冷时热的。 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可以在中国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进入全球销售网络,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约克空调遍布全球的机场、酒店、体育馆、医院、写字楼、及其他大型公用设施。 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再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空调设计与制造管理博士学位的,郎华曾是北美科技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作为中国留学生代表,还带领韦钰(时任教育部部长)、宋健(国防科工委主任)以及清华原校长的王大中、北大原校长的陈佳洱、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等参观过麻省理工学院和哈福大学,安排过姜昆、宋祖英等人的演出活动。 作为当年中国留美学生中的佼佼者,郎华在1999年加盟约克之后担负起了开拓约克亚太市场的重任。这位谦逊的战略专家,行事风格同约克如出一辙,稳健而高效。但随着大众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或许他和约客都将被更加频繁地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