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瞒报”使产地煤炭资源紧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 11:12 中国经济时报 | |||||||||
李学刚 3月下旬从煤炭产地启动的新一轮动力煤价格上涨迅速向全国蔓延。煤炭生产企业之所以提高煤炭价格,除了煤炭需求旺盛、增长迅速,中间环节的煤炭资源不足,重点用户企业煤炭库存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外,产地煤炭资源困难,是其提价的主要动力。
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统计,今年1-3月份,全国原煤产量累计完成36248万吨,同比增加5800万吨,增长了19.1%。增长速度可谓不慢,为什么产地煤炭资源仍然紧张?从原煤生产情况看,当前全国原煤产量的增长不足以支撑煤炭需求增长。从原煤销售形势看,在原煤产量增长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今年以来煤炭销售高速增长的态势,自然要增加对产地煤炭资源的需求,减少产地煤炭资源,也使得去年末今年初铁路抢运煤炭时降下来的煤炭库存没有时间或机会回补。 笔者认为,当前产地煤炭资源紧张还与2002年以前煤炭产量瞒报不无关系。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潘伟尔博士在《警惕煤炭产量统计中的另一个错误倾向:多报》一文中指出:2003年我国原煤产量高达17.36的异常增长中,有2002年瞒报统计数释放的因素,也有多报虚报的成分。文章认为,瞒报煤炭产量既有产生的基础,也有释放的渠道、释放的平台和释放的动力,目前煤炭市场出现的一些反常情况,存在2002年瞒报煤炭产量后遗症的影响。 首先,2002年及其以前,由于关井压产、治理小煤窑等政策性原因,在地方利益、企业利益的驱使下,煤炭产量“瞒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是瞒报的数量很难准确估算。 其次,公路运输是瞒报的煤炭产量释放的主要通道。公路运输中普遍存在的“多运少报”、“超载、超限”等违规操作现象,使得通过公路销售煤炭的数量被“漏统”,瞒报的煤炭产量有机会得以释放。公路煤炭运量缩水,还使利用铁路煤炭运输状况评价煤炭产、销的方式受到干扰,从而进一步掩盖了2003年煤炭运输销售的真实情况。 第三,低估的煤炭消费为瞒报煤炭产量提供了释放的平台。分析认为,2003年煤炭消费存在低估倾向。煤炭消费低估的部分原因是一些地方小火电厂、小钢铁厂、小水泥厂的煤炭消耗无从统计。2003年煤炭消耗中的黑洞,恰好为瞒报煤炭产量的释放提供了平台。 最后,由于去年7月份以来煤炭需求旺盛,市场持续好转,煤炭产量调控政策变得宽松,特别是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不断冲高的刺激,致使原来瞒报的煤炭产量得以逐渐释放。 瞒报煤炭产量的释放,夸大了2003年原煤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掩盖了2003年煤炭需求的真实情况,淡化了2003年煤炭供应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却给今年煤炭市场的运行埋下了隐患。 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历经半年多时间以后,瞒报的煤炭产量已经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虚高”的煤炭生产能力和产地煤炭资源不复存在,真实的煤炭需求状况逐渐暴露,煤炭供需矛盾必然向煤炭产地转移,产地煤炭资源紧张不可避免。产地煤炭资源紧张是根本性的问题,对煤炭市场运行的威胁更大,将使新增煤炭运力难有用武之地,导致消费地区煤炭供求矛盾不可调和,没有办法靠增加运输、提高价格来解决,最终使煤炭供求矛盾尖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