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国家公关进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 21:55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杰雯,陆军

  张艺谋从《论语》里选了两句话,用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一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暗合了从申奥以来就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北京欢迎你。”还有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雄赳赳的《歌唱祖国》被放缓了曲调,让童声演绎得有些唱诗般的味道。倒计时数到最后10个数字时,2008个表演者排出了阿拉伯数字的同时,也排出了汉字的模样。而在展现活字印刷术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和”字用来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无数的元素粉墨登场,一切都在寻找中国文化和世界沟通的结合点。

  但他,没讲故事。世界听清楚了吗?

  此前一个星期,8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史无前例地应外媒要求,接受了25家国外媒体的集体采访。

  中国一直在努力学习和世界的沟通,奥运一直以来,带给中国人的追求过程、挫折和成就感,都是国家PR升级的最佳课本。

  1993年失意:直抒胸臆过于强调北京优势

  1993年9月23日,蒙特卡洛瓢泼大雨,北京则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萨马兰奇在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最后结果,第一句话是“Thank you,Beijing”。

  守在电视机前的汪鸿武心里一下子激动起来,“那时我刚学英文,以为这就是说北京申奥成功。”像汪鸿武一样在电视机前或收音机前等待的中国人一听到“北京”这个词就欢呼起来,甚至有人燃放起了鞭炮。除了过于紧张外,也有一些中国人没能听懂,那只是“谢谢北京”,那只是萨马兰奇的寒暄,真正中标者是悉尼。

  “那时中国在国际上打交道的经历并不多。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陈述都是用中文做的。”万博宣伟公关顾问公司中国区总裁刘希平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后来这家公司在2001年帮助中国奥申委补足了国际沟通这一课。

  1993年申奥陈述,陈述者一直在强调北京的优势,当时的策略是重点推荐北京、中国的巨大变化;用词常常带有中国官方语言的架势,并没太注意到中外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刘希平举了个例子,欧美的价值观上重视个人,而中国则习惯重视集体;国外的人看到很多人海战术的大场面,容易联想到和他们不一样的意识形态。

  当时的陈述者是否留意到:举手投足、交流时的一些细节到底是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还是在不断暗示这种不同?这是个策略和技巧问题。

  2001年曲线前行:主办权与问题改善相连,国际化了的中国会遵循国际惯例做事

  2001年,北京再战申奥。这一次奥申委动了聘请外脑的念头。

  经历了两次申奥的魏纪中后来觉得:“这些形象建设和公共关系,不仅是我们自己做,还要请外国人一起做,因为我们需要沟通的对象是外国人,聘请外国人有利于我们对对方更好的了解,从而找到更好的沟通办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