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张玉良、张文中追忆亲历改革的高光时刻

2018-12-20 16:06:57 作者: 收藏本文
A- A+

  企业大佬追忆 亲历改革的高光时刻

  新浪财经讯 由新浪财经、央广经济之声联合主办的“2018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中国经济2019·决策与路径。3位企业家都提到了各自在改革开放时期,自己记忆最深的经历。

  绿地张玉良:小平南巡后 从上海市政府“下海”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在论坛上回忆起在改革开放40年当中,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感触最深的两件事情。张玉良即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经历者,也是受益者。1978年,张玉良还在上海近郊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地方种蔬菜完是计划经济的集体经营。

  在改革开放高潮的推进下,村里开始把土地分给农民,这种做法叫 “以土治土,以根治根”。张玉良回忆说,“我那年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把土地分给全大队老百姓,结果连续三年增长50%以上。与此同时,那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实现了乡镇企业承包制,乡镇企业发展也高速成长。”

  第二件让张玉良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1992年,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张玉良从上海市政府机关“下海”,组建了现在的绿地控股集团。张玉良说,“绿地集团1992年成立,1997年就搞混改,让职工共同持股。”

  张玉良说,2015年,在深化混改的背景下,绿地集团整体上市,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26年,绿地集团从2000万元起家,到今年资产已经超过1万亿。这件事情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国家需要改革,只有改革,中国才有成长。”

  物美张文中:研究价格改革的那几年激情燃烧

  物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文中提到两篇文章颇具时代特点的文章,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一篇是《哥德巴赫的猜想》。因为第二篇文章,他也成了一个“追着陈景润想去摘皇冠上明珠”的人,希望能够在数学领域去改变世界。

  张文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企业家,他回忆曾经一段“非常值得回顾”的经历。“我在国务院发展中心工作过几年,那个时期确实是激情燃烧。”他说,当时是做价格改革,价格改革是市场化的关键环节。今天说起来,我们的价格都已经市场决定了,但是如果退回到40年前,几乎是不可设想的。

  当年只有27岁的张文中提出石油涨价的建议,之后被采纳为国家政策。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石油价格过于便宜,导致石油用来发电,造成很大浪费,而且长期用于出口创汇,不能用于国内发展。

  时隔近30年,张文中仍“记得清清楚楚“”,当年他在国务院发展中心做过一个课题——《中国石油价格改革研究》。张文中说,当时中国的石油价格完全是倒挂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倒挂,成品油和原油倒挂,原油和煤炭倒挂,所以大家宁愿烧石油,而不去烧煤炭。“但是这个价格敢不敢改,会有什么影响?”张文中回忆,经过很长时间论证,到了1989年,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下决心,一吨原油涨了10元,当时一顿原油是100元。“当时完全背离这个价格没有办法得到改革,但是我们用一些突破性的办法真实把这件事情解决了。”

  除此之外,在1990年那样一个非常困难时期,国务院发展中心还导入了期货交易所机制,“把期货产业在中国搞起来。”张文中说,改革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后来,我和发展中心若干同事,像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等等“下海”了,也是92派,从搞计算机系统到做连锁店,大大小小在全国开了1000多个连锁店,也成为中国零售业一支重要力量。”

  中石化傅成玉:当时和外国人合作 我们没有拍桌子的权利

  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回忆,80年代初期准备对外合作,有几个事情是他记忆犹新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30多岁的傅成玉被抽调,参与对外石油合同和招标合同的准备,傅成玉形容当时的自己是“打杂的”。那个时候,傅成玉的工资是32元,期盼就是退休以后能拿到70多元。“因为我们一个最高的老专家当时拿70多元。当时中国有二十年不涨工资,我们认为这就是常态”。

  在改革开放初期,他记得当时有一个领导专门开会讲到,“我们搞的改革开放,对外合作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也要随时准备坐牢。”因为当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没有彻底结束。还有海外华侨领袖给中央写信说,“我们搞了将近30年的革命,把殖民者赶跑了,我们在海上又要搞新租界。”科学院、中科院也给中央写信,说“这是一种卖国行为”。党中央非常重视,组织有关部委和专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论证,结果还是要对外改革开放,这是对我们国家、对民族有利的。

  “最初和外国人合作时,我们是没有生气的权利,没有拍桌子的权利的。”傅成玉解释说,“因为我们需要对方。”

  他回忆,我们没钱,需要人家投资;我们没技术,需要他们带来技术,我们还不懂海上石油管理,这一切都需要他们。所以当外国人拍桌子不谈了的时候,我们还得笑着,然后把他再请回来,说“我们再谈谈”。

  在傅成玉看来“当时是仰头看外国人的”,但他强调,这并不是带来一种所谓狭隘的爱国主义,带来的是怎么尽快把人家的东西学到手,是我们找自己的毛病向人家学习。最终我们学会了诚信、遵守合同,学会了搞经济分析,我们放下了心态要学人家,所以很快成长起来了。

  (8号楼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