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老的人物舞蹈画通俗简约,自然生动,它的每一根线条就像是一个漂亮的音符,响彻着时代的旋律;它的每一根线条更像是一根血管,流淌着画家对生活的激情。很少有哪一位画家能像他那样在闪电般的一瞥之后用速写记录下一个个美妙的舞姿,一个个感人的情景,而且可以原汁原味地移植于创作之中,让从生活中采撷下来的花瓣都保留着原有的露水
和清香。他的绘画以其对全人类各族人民精神气质的美好描绘构成了一幅幅清新欢快、温馨豪迈的抒情画卷,舞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神经,成为生动记载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的经典。
如果是独舞,美丽的姑娘身着绚丽夺目的民族服装,仿佛在可视可听的舞曲中,“拧”、“转”、“扭”,流动着千姿百态,好像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诉说着当地部落文化的历史和演绎。再看双人舞,小伙们以其特有的英俊潇洒、敏捷帅气,配合着欢快奔放的舞姿真是美不胜收。姑娘们则媚而不俗,艳而不娇,雅而不傲,丰腴而不臃肿,轻盈而不柔弱。
这不是视频中播放的舞蹈,而是流动在平面画作中的“舞蹈”。而幕后“导演”就是我国著名的舞蹈人物画家阿老。在上点年纪的人们心里,阿老的名字,一直和那些翩翩多姿、优美动人的舞蹈人物画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阿老的原名是老宪洪,阿老只是他的艺名。上周,本报“中国书画名人堂”记者走近了这位和蔼、谦虚的老者。
阿老并不“老”
著名画家阿老,原名老宪洪。按照家乡的习惯,上中学时在他的姓氏前加了个“阿”,就有了阿老这个称谓,那时他并不老。尽管年过八旬,但他依然腰挺背直,耳聪目明,有长者风范,无龙钟老态。问其健身之道,阿老先是含笑不语,继而手指胸口,侃侃而谈。在记者眼中,跟亲切的“阿老”称谓一样,鹤发童颜的阿老与他的艺术作品,依然年轻,清晰可见。
阿老并不是美术“科班”出身,1942年他在上海一所大学读教育系,目睹了日寇的暴行后,他于1944年春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被安排在新四军政治部搞宣传工作。“那时每次打了胜仗,部队就要开庆功会。我画的毛泽东、朱德的画像挂在庆功会的主席台上,颇受军首长和广大指战员的好评。后来我就以画笔为伴,经常在前线为战斗英雄画像,还为新四军的政治时事刊物《新华论坛》画刊头画和插图,第二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70年代后,画了几十年速写、素描的阿老,又拿起了毛笔,开始学画彩墨人物画。他精心用笔,巧妙构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他的民族舞蹈人物画更是精妙绝伦,他总是能够抓住最富感染力的动态美,以最丰富的民族舞蹈内涵从不同侧面营造和展示各民族文化使者——舞蹈艺术家的亲合力,将表演者的美丽、才艺和情感转移到纸上。当年周恩来总理评价阿老的作品时说:“阿老先生的画比真人还美!”这说明阿老不仅对民族舞蹈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含义也有着充分地认识和把握。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