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16+7:长三角扩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 09:35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李 芃

  本报记者 汪生科

  上海报道

  3月27日,建设部下属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一行,抵达安徽省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市委书记丁海中亲自出面接待。“他们是为了把安徽省纳入长三角规划而来的。”马鞍山市政府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说。

  本报获悉,建设部一行人之前已经去过合肥,接下来还要在安徽“走上一圈”。他们在安徽的调研,与建设部正在做的一项规划——《长三角城镇群体系建设规划》有关。

  据参与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介绍,该规划3月底将会拿出草案,年底全部完成。这个草案引起轰动之处在于,温州、盐城、

连云港
芜湖
、马鞍山、合肥、铜陵等7市将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

  这无疑挑动了长三角敏感的神经——按照目前认定,只有加入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才是长三角城市,也就是现在的“15+1”(此前约定俗成的长三角15城市和后来加入的台州市)。从2003年起,江苏淮安、安徽芜湖、马鞍山等10个城市,先后申请加入,但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

  与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十一五规划框定的“15+1”城市,现在建设部做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将10个申请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中的7个城市纳入了进来,对他们来说,兴奋之情,自不待言。

  “我们4月初会在上海搞一个新闻发布会和招商会,宣传连云港加入长三角这一消息。”江苏连云港市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16+7”,外界将之作为长三角新的界定。

  建设部的专项规划

  与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长三角全面规划比起来,建设部《长三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是专项规划。

  据参与该规划的一位建设部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告诉记者,2005年12月中旬,规划组的核心成员在北京开了一次定基调的会议,会上提出把安徽省的一部分划入东部地区,纳入建设部所做的长三角规划。

  “无论是从与长三角的地理距离、经济联系,还是共同利益来说,安徽都不应该被撇在一边。”这位专家说。

  这次会议以后,安徽在长三角的分量遽然加重。有评论说,在此点上安徽“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国家即将出台的中部崛起战略里,安徽并不是一个重头区域。

  据分别参与了这两个规划草案编制工作的两位专家透露,发改委所做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长三角城市群被划分为上海、杭州、南京三个次级城市群;而建设部的思路是把它们划分为四大次级城市群:一是以上海为中心、西起常州东到杭州的最核心城市群;二是与之相接的东抵常州、西至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南京城市群;三是把南缘拓至温州的宁绍甬城市群;四是由泰州、南通及盐城组成的苏中城市群。

  有说法认为,建设部虽然做的是专项规划,但它把产业结构布局和升级问题,与城镇的空间组织模式协同起来进行研究。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的一位官员也对记者表示,发改委和建设部分别做的这两个规划“有不一致的地方”。

  本报就外界对建设部长三角规划扩容的议论,电话联系了建设部负责此项工作的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他说,“我们做规划是区域的概念,不数城市的个数。”

  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此次建设部安徽之行,事先曾征求了沪苏浙三省市的意见,然后才对长三角范围的界定重新调研的。

  长三角这道门

  此前长三角的“门票”,一直是由“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来确定。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经济区,始获雏形于1985年国务院划定沪苏浙三省市内的15座地级以上城市,是一个以上海河口为起点、半径300公里以内的扇形区域。至而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长期演进之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副省(市)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二是长三角15(+1)城市市长级别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三是长三角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会。

  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是最具实质性的一个工作会议。只有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了入会申请并获得批准,才算是加入了“长三角”。

  上海是该协调会的常设主席。本报获悉,要想递交入会申请,先要将申请材料给上海,并由上海召集全体成员城市会议讨论,这是加入长三角的关键一步。

  2005年10月下旬,这一组织就长三角是否扩容的问题,在江苏南通召开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时机非常微妙,因为其时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编制即将完成。在这个会议上,长三角“暂不扩容”成为定调,理由是发改委已经在做十一五区域规划,再调整已是很难——在2004年11月区域规划刚启动时,后加入的台州都没有被包括进去,经过台州方面的积极努力,台州市才迟至2005年4月进入。

  正是由于这个会议定调“暂不扩容”在先,在其后建设部主导的长三角规划扩容就经常被外界争议。对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也做了回应。

  3月28日,该会议的常设主席方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晓云向本报说明,建设部把长三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做到了安徽,只是扩大了其规划范围,并不代表长三角扩容。

  “发改委所做的十一五长三角区域规划只认定16个城市,在这一区域规划改变之前,长三角都不会扩容。”陈晓云说。

  城内城外

  为什么要拼命挤入长三角呢?

  “盯着长三角那些发展迅速的兄弟城市,我们才能更快进步”,这是一种普遍说法——拥有共同统一的区域市场,统一的投资发展环境,共同的区域规划,共享发展机遇,是加入长三角后获得的显性好处。

  而对安徽的马鞍山来说,加入长三角“富人俱乐部”,并不是图个虚名。马鞍山市常务副市长聂庆义多次向记者说明,马鞍山与长三角具有割不断的联系——历史上马鞍山与上海、苏锡常同属江东地区,是吴越文化的范畴;马鞍山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都是早年由上海迁移而来。

  “江浙沪地区在马鞍山投资额占到马鞍山外来投资的75%。”聂庆义说。

  而对安徽来说,马鞍山融入长三角,则有更深层次含义。

  安徽省已经提出“东向发展,无缝对接长三角”的口号,打算把马鞍山等4座城市作为接轨长三角的“第一方阵”。——有消息说,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宁愿牺牲合肥,也要先让马鞍山挤入长三角”。

  针对长三角扩容的呼声,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曾经制定出一个《入会规程》,并在2004年的年会上进行了讨论。

  该规程是由上海市委托复旦大学人口所做的。设定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域范围为:以上海为中心,300公里半径的一个扇型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向沿海南北、向西沿江三个方向延伸。在上海的400公里范围内,将会有安徽马鞍山、江苏盐城、浙江温州等25个地级城市。

  规程还设定了一些指标门槛,例如人口密度不低于5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GDP应不低于上海的5%,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等。

  这一方案是以2001年度数据为准。据称,按照这一标准,安徽马鞍山、江苏盐城等四城市均符合条件。

  但本报了解,这一指标体系并没有获得最终认可。反对理由是,它只是单纯地采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入会资格。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什么在扩容问题上谨慎有加?此间专家分析,除了区域经济自身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外,体制等因素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现在长三角‘15+1’城市都是地级市,今后如果扩容,是以省份的形式还是继续以城市的形式?如果以省的形式,对上海来说协调成本就太大了。”研究长三角区域的专家说。特别是安徽的加入,又多出了一个协调对象,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内部有不同意见。

  但是,持不同意见的专家们态度同样鲜明。“长三角15城市已经有过一次扩容——原来只有11个城市,南京、绍兴、宁波、舟山考虑到经济地理因素,后来才加入进来。”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说,“长三角跟周边融合,边界模糊化已是趋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