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11月10日 10:22 国际金融报
凭借一批富有而充满企业家精神的海外人士,中国曾在经济实力上把印度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然而最近两国之间的差距却在缩小,奥秘就在于那些生气勃勃的海外印度人。 过去几年中在硅谷大获成功的印度人,带回大把的现金、合同、还有极有价值的专家。他们白手起家的神话激起了久被印度官僚主义所压抑的企业家精神。他们手中的资金对于印度那些曾培养出世界一流技术人才的精英技术学校而言,也无疑是及时雨。印度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些海外印度人的作用,在起草有关风险投资和规范电信市场的法律时,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建议。 只要看一看中国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富有的海外人士对一个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70年代末期,邓小平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决定,大批的海外华人从香港、东南亚、以及稍后从台湾蜂拥而至,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建厂,使那里迅速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一个中心。相比之下,印度海外人士对祖国的贡献也许还很微薄。直到90年代末期,硅谷和世界其他一些高科技中心才开始出产聚敛了数百万财富、足以在印度本土投资的企业家。到1998年,美国硅谷共有774家印度人任总裁的高科技公司。 据统计,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政年度中,海外印度人投资总额为8300万美元,仅占外商直接投资的3%。而在他们投资高峰的90年代中期,海外印度人对本土投资近6亿美元,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0%。有专家指出,这种减少反映了对印度大额投资的热情降温———毕竟,科技公司是劳动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 谈到海外人士的作用,数字并没有说明全部的问题,他们还为印度带来了其他的投资者。特别是在西方跨国公司高级管理层任职的印度人,说服他们的公司在印度设立了分支机构。巴哈雷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三家科技信息公司的合伙人,他本人在这三家成长型企业的总投资不超过800万美元,但是却从愿意为他的想法下赌注的外国投资者那里吸引了2亿美元。这其中的十分之一都投在了公司设在印度的分厂。 拉米·雷迪的经历有些类似。作为一家电子商务应用网络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把自己开在加州的公司搬回了家。1993年,他在沿海设立了一个开发区,如今他手下有2/3的员工都是印度人。他说,作为一个印度人,我很高兴在这里发现了一批有智慧头脑的人才。 还有些印度人通过参加风险投资的方式向他们的祖国投资。坎威尔·莱希个人就向对印度投资的基金中注入了500万美元。莱希属于最早在硅谷获得成功的印度人之一,媒体的频频曝光使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走在街上都会有人冲上来同他握手。莱希不无自嘲地说,“我好象是个超级巨星。” 他正好表明了海外印度人的又一贡献。他们的成功故事大大激发了印度国内的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去新创建的科技公司工作。人们开始意识到,像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Hotmail公司创始人巴哈蒂尔那样的辉煌经历也可以和印度人联系在一起。 在印度的教育事业中,他们也值得写上一笔。作为印度精英技术学校的骄人成果,他们向母校呈上了丰厚的回报。把其公司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德什潘德,向母校马德拉斯技术学院捐献了1亿美元。印度6所技术学院在美国的校友已决定为这些学校筹资10亿美元。美国麦肯锡公司的合伙人拉雅·古普塔还牵头设立了印度第一家商学院。今日学校里的才子,明日也许就成为全球科技界的领袖。或许,海外回国的印度人最大的功劳正在于此。
|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