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券业星球「基金投顾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在这个系列里面,我会用比较简练的文字,聊聊我所理解的资管行业生态,和基金投顾的未来。
以下正文。
● ● ●
某天翻看国联证券的一篇研报《资产管理的工业化——组合管理新时代》,报告较大篇幅在讲因子投资和Smart Beta,但是其中有一页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
美国资管行业在长周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分离出「做Beta」和「做Alpha」两种商业模式,前者对应低费率的共同基金,后者对应高费率的对冲基金。
这个总结深得我心,也解答了许多有关资产管理的困惑。
自从基金投顾这个业务诞生以来,大家除了忙于建组合、跑业绩、做规模以外,其实很大的一条主线就是,给这个业务找一个合适的生态位。
结合上面提到的那份报告,我觉得按照【费率】来给资管、财富生态中的许多事情划定属性,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现在我们绘制一个四象限图,横轴是单品和组合、纵轴是高费率和低费率:
这样一来,我们大体上得到了资管与财富行业的几个生态位:
1、单品+高费率,主要是主动管理的权益基金,客户为Alpha付费,私募的话就多收一个后端;
2、单品+低费率,对应指数基金和ETF;
3、组合+高费率,相当于「打包获取一篮子Alpha」,参考高费率的FOF,和这些年券商做的各种XX30、XX50。
4、最后剩下一块,组合+低费率,或者说「一篮子Beta的配置」。
这样简单做个划定,就能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轻易回答这几年困扰大家的诸多问题,比如:
1、为何股混类主动管理的规模在萎缩?
因为这几年客户的实际情况是Paying for alpha but getting beta,已经不再有新的投资者愿意为图纸上的Alpha付费。
2、为何公募FOF难以为继?
因为对比付出的双重管理费,没有体现出配置的效用,也实现不了一篮子Alpha。
这两年整个四象限的上半部分,高费率的生态已经在全面收缩,难以获取管理规模的增量。当然,这本质上也是Beta的问题。
如前面所说,第四块,组合+低费率,或者叫「一篮子Beta的组合」之前是没有生态位的,因为它不足以覆盖资管和财富机构的展业成本。
一句话就是,活干得多,钱挣得少。
现在恰好基金投顾走进了这个已然满身伤痕、充满信任危机的资管市场,似乎也只能从第四象限开始。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基金投顾的定价决定了它不适合用来采集和挖掘昂贵的Alpha。反过来说,基金投顾即便做出了Alpha,也得不到奖励。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这条路可以走,但不够经济,持久性要打个问号。
一直以来,我更喜欢在构建组合的时候,将组合底层全部采用指数基金。(债券基金除外,因为国内的债基指数化程度并不高)
而对于组合策略本身,我也更倾向于去做块状的Beta配置,充分发挥大类资产的效用和工具型产品的丰富性,而非把时间用在雕琢Alpha上面。这几年多元资产走强,恰好也证明了去做块状的配置,结果很多时候会比聚焦单资产更具备可操作性。
正如标题所说——Beta虽然便宜,但是真诚;Alpha虽然值得追逐,但多数时候,代价是昂贵的。
文╱莽叔
记录我们的时代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