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环球人物
2024年12月15日,周日,上午9点,罗振宇来到《文明之旅》节目演播厅。他本人比视频里看起来要瘦不少,白衬衣搭灰色毛背心,坐在镜头前,一字一句捋着将要录制的内容。
“做公共类的节目,最大的难题是必须要有自觉的公共性。我自己身上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不论视频、演讲还是其他,在内容上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识,又不能冒犯别人。”他站起身来,对负责《文明之旅》节目的两位工作人员说。3人又对稿子某些部分的措辞进行讨论,斟酌再三。
9点15分,罗振宇清了下嗓子,开始录制。“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44年,这是大宋的庆历四年,大辽的重熙十三年。这个年头挺有意思的……”他像说书人一样开讲,慢慢将主题引到了以“庆历四年”开头的《岳阳楼记》和这一千古名篇的作者范仲淹身上。这一期,他不讲范仲淹的逆袭人生,不讲他的为官功绩、政治改革,讲的是他在中华文明关键转折点上的关键作用——儒学的复兴。
《文明之旅》是罗振宇2024年新启动的历史类长视频节目。每周一期,每期聚焦历史上的一年,从公元1000年讲到1912年,计划要讲20年。
· 罗振宇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环球人物记者 张森绚 /摄)
“按照时间、空间把中华文明梳理一遍,回到历史现场去体验古人对人生进退的选择,看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何解决问题,他们如何在时代剧变中沉浮,从而探寻当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罗振宇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年过50岁后,罗振宇把精力都放在两个项目上:一个是《文明之旅》,一个是每年的跨年演讲。2025年是跨年演讲第十年,他将主题定为“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咱往未来看看,未来一定有好消息。世界上从来不缺坏消息,但是我们为什么只找好消息?因为我们需要把那些推进人类文明的行动识别出来。未来不是躺在那儿等着我们去迎头撞上的,未来是等着我们这一代人亲手把它创造出来的。”罗振宇说。
“知识跨年”开始兴起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始于2015年。那一年,他42岁,与人合伙创办公司第二年,让他走红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也已做了4年。在经历了走红,被“那种通过努力拿到结果的眩晕感”控制了好久后,他开始感到痛苦,“整天为了流量‘作妖’,一点都不受人尊敬”。
痛则思变。
罗振宇开始认真思考:做一些有意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事。9月的一天,他和合伙人脱不花聊天,说:“是不是得做一个长远的打算?找个事情,先干上20年。”几天后,罗振宇、脱不花和商业作家吴晓波吃饭,饭桌上,罗振宇又提起这个话题。聊着聊着,聊到每年都引起热议的巴菲特和芒格的年度股东大会,3人一拍即合,谋划着做个人演讲,时间就定在跨年夜。后又经过讨论,将它命名为“时间的朋友”。
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2015年12月31日晚20点30分,罗振宇站上北京水立方的舞台,以“互联网创业”为主题开讲。他谈“互联网恐慌”“资本寒冬”等话题,提出“我们看到最热闹的新闻未必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成熟企业“何须转型,只要成长”等观点。
·2015年跨年演讲,罗振宇(中)和合伙人快刀青衣(左)、脱不花合影。
那一夜,全场爆满,网络直播创下直播平台的收视纪录。第二天,演讲的内容被整理成各种版本,金句版、精华版、未删减版、音频回放版、视频回放版……一时之间,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
至此,罗振宇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潮流和商业形式。不同领域学者紧随其后,“知识跨年”开始兴起,成为每年岁末年初的网络热点。
之后的每一年,罗振宇都带着团队花费大半年时间,策划、调研、讨论、搜集素材、撰稿、改稿……定稿后,他再一遍又一遍过稿子,一遍遍彩排,确保当晚零点讲完全部内容,一秒不差地完成跨年,辞旧迎新。
最难忘的一次是2021年12月31日。成都跨年演讲会场,疫情防控升级,12000个座位上空无一人,摆满了熊猫玩偶。
·2021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成都做跨年演讲,座位上摆放着熊猫玩偶。
罗振宇左耳刚刚失聪,面对着空寂的会场,他唱起了京剧《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紧接着,他讲了53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为了治疗自己孩子的罕见病,决定自己研制药物。故事讲完,他提到了一句电影台词:“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早先可能是讲一些有趣的看法、新鲜的视角,后来就演变成给做事的人提供全新的做事的方法。这一年我代替大家思考了一些问题,搜集了身边所有的聪明人的答案,在这一天告诉你。”罗振宇说。
一年一年走下来,他发现“时间的朋友”渐渐成了某些人生活中的仪式感。有人到跨年演讲给孩子过生日,有人来到跨年演讲求婚,有人把整个创业团队带到跨年演讲做团建……
“我们一开始就计划要做20年,20年足够让它成为一个传统,一旦进入时间表,就不会被历史淹没。”他说。
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在寻找跨年演讲这个新舞台的同时,罗振宇也为公司找到了新方向——知识服务。
2015年底,罗振宇推出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之后,陆续上线一批课程,《李翔商业内参》《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等,每门课都是爆款。一个全新行业由此开始,人们称之为“知识付费”。但罗振宇本人更喜欢“知识服务”,多年来他也一直自称“知识服务从业者”。
“一个文明想要存续,就必须像一个强悍的物种那样,有能力避开进化剪刀,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知识就是文明的基因。”罗振宇说。
对知识的力量,罗振宇深信不疑。他少时就明白“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匍匐前进,找到前方的一个出口”,先后考上华中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进入央视工作,从“3·15晚会”总撰稿做到《对话》制片人。
·罗振宇在《十三邀》节目里回顾早年在央视工作的经历。
“进央视是我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你的视角就会不一样。”罗振宇说。2005年左右,他注意到媒体界出现一个现象:凤凰卫视主持人明星化,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带火《百家讲坛》。
“所有这些向我传达了一个信号:这个行业的价值,已经不落在组织身上,而是落在具体的个人身上。”他回忆说,当时自己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做属于个人的完整表达,“不管怎么样,先把胖脸露出来再说”。2008年,他离开央视,到第一财经《中国经营者》当主持人。在这档节目中,他为自己找到了“露脸”的机会——坚持把节目结束语改造成一个3分钟的个人脱口秀。
第二个人生转折发生在2012年。
这年冬天,罗振宇在中关村一家咖啡馆里,录制第一期《罗辑思维》,“完完整整的个人表达,自己一直在讲,没有人打断你”。录了整整一天,出来时下着细密的小雪,他哈着白气,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读书人该干一辈子的事业”。在节目中,他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搬运工”,借由一些书去讲那些大众关心的话题,涉及商业、政治、历史等。
·罗振宇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很快收获一批粉丝和会员,罗振宇也由此走红。再后来,他出来创业,明码标价的课程和跨年演讲数千元一张的现场门票,让他的热度不减。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质疑声,有人说他在“贩卖焦虑”,还有自媒体写长文《罗振宇的骗局》。这篇文章一度让他非常委屈,甚至愤怒。
·罗振宇曾把自媒体稿件《罗振宇的骗局》这一事件写进2017年公司大事记里。
“我能做的只有接受这些声音,努力提高自己的贡献。”罗振宇说,他现在做事情越来越多地考虑公共性,“舞台越大,做事越小心,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经常会在得到App后台看订单和评论,不少地址是偏远小城或小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程序员的留言。
得到App有个栏目叫“每天听本书”,在30分钟以内解读一本书。这个程序员偶然打开了《梵高传》,听完之后,意外地喜欢上了这本书。“他说看完之后突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也启发了他的工作。”
这令罗振宇感到振奋,还有什么理由不做下去呢?
人生就是给自己出题
在外人眼中,罗振宇一直是精力旺盛的。他几乎把90%的精力都放在内容创作上,看书、撰稿、做视频、登台演讲,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他经常把“死磕”挂在嘴边,对他来说,死磕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方法。
他跟自己死磕。录《文明之旅》,打一个磕巴,重录;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重录;说了一遍后觉得啰嗦,重录;发音、气口、断句、情绪稍有不对,也重录。有时一小节要录十几遍,一期能录6个多小时。
他跟时间死磕。10年3652天,每天早晨6点30分,推送一条刚好60秒的音频,每条312个字,2022年画上句号;持续10年的跨年演讲,每年4小时4万字的“年终汇报”,从未缺席;20年《文明之旅》,每周一期,已走过一年。
“人的一生由一个个给自己出的题构成。一段接一段的课题,一段接一段的挑战,然后找到解决方案把它给解决掉。”他说。
《文明之旅》正是他给自己人生下半场出的一道“大题”。之所以做,最根本的是“想做一件能吓后人一跳的事儿”。
·罗振宇的节目《文明之旅》。
他像司马光一样,逐年讲解文明史:公元1000年,他从这年去世的宰相吕端讲起,讲他3年前何以在朝堂上挺身而出,把宋真宗送上皇位;公元1014年,他讲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他还重走蜀道,从西安永宁门出发,到达四川眉山三苏祠,在庭院里讲解苏东坡。
“一年一年地跟在古人身后,亦步亦趋,他们的很多怕和爱,他们的犹豫和纠结,虽然我帮不上忙,但可以用‘理解之同情’,用置身事内的姿态,来感受他们的挑战、难题和局限。”罗振宇说。
近几年,罗振宇的危机感愈加强烈。50岁前的那两年,他做了植发、近视眼手术、老花眼手术,坚持游泳、健身,开始学钢琴。
“你有一架琴的时候,你的每一个手指,每一次配合,都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弹10遍和弹100遍你就听出区别了,好听不好听根本不在乎有没有听众、掌声和鲜花。这是精神世界的整顿方式。”罗振宇说。
“我要弹奏时间”
环球人物:从“罗胖60秒”到跨年演讲20年、《文明之旅》20年,得到App的方法论也是“时间折叠”……都离不开时间。你如何理解“时间”?
罗振宇:这其实取决于我们对人类、对人性的理解。任何一个人过一生,都有一个内在的冲动:我要让每一刻和其他时刻不一样,让这一刻变得不平凡,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都是通过弹奏本来是一马平川的时间线,来塑造自己的生活,整个人类文明也是这样。
我经常说一个东西想在文明当中生存,必然要嵌入一个时间表。一旦它进入时间表,就会进入一个文明的连续性中,它就极其坚固、极其强悍。我们做的事,所有的逻辑就是能不能在时间表里活着,能不能被后人看见。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的舞台上。
环球人物:这些年,你一直走在“知识服务”的路上,如何找到这个定位的?
罗振宇:中国人一直有一个概念,你是老师,你有师道尊严,你值得信任,你有很大的价值。就我们正在做的“知识服务”而言,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是时间折叠的关系。我们搭建了平台,找来一帮值得信任的老师,发掘他们的价值。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上面花了时间,精进了自己,然后分享给读者,为读者节省了时间。
环球人物:当下有不少人开始质疑“知识改变命运”,“学历贬值”的论调也时不时出现。你却一直信奉“知识就是力量”,一直在做“知识服务”。
罗振宇:我们这一代人相对比较幸运,知识的兑现率比较高。现在不一样了,哪份知识也不保证你能过得好,但事实上,这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一件好事。方方面面的禀赋、机遇、偏好都能被兑现。就比如,有人坐飞机去找一个理发师理发,好的厨师也让人趋之若鹜,还有年轻人热衷于干一些小众的事。知识已经不是唯一的命运变量了。
当然,知识和学历本身并不是一回事,你说你学会了很多知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太正常了。但知识永远是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
环球人物:在大家的印象里你一直在“讲”,你本人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吗?
罗振宇: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表达欲特别强的人,我平时跟同事不怎么说话,还挺沉默的。准确来讲,我应该是自我修正欲特别强烈。写《文明》的稿子,同事问我,你怎么知道你这稿子就写成了。我说很简单,我下笔的时候的想法和我写完的时候想法不一样,这稿子就成了。因为至少我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有了新的认知,有了升华。
所以对我来讲,表达其实是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哈哈哈哈)。
环球人物:你对自己的局限性如何认知?
罗振宇:凡墙皆是门,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我做事,到处都是拦着我的墙,所有的墙都是门,踹开它。这就是做事的精神实质,做事是行动,不是盲动,把所有的墙踹开,扫除一切障碍。
所有看起来像墙的东西,都只不过是给我出了一个题,我相信所有的题都一定有答案。
监 制: 张 勉
编 审: 苏 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