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11月24日,天津,小雨。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女士](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61/w1080h581/20241125/8f8b-ab0e2be8de252d5bee86a9f4e9a76bd8.png)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这位“诗词的女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她的故事与诗词魂,还在长久地影响世人。
诗人席慕蓉说,“她就是诗魂 ”;痖弦称叶嘉莹是“ 穿裙子的士 ”;作家白先勇称“ 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她的课。
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都让她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叶嘉莹94岁寿辰,白先勇携《牡丹亭》南开祝寿](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533/w800h533/20241125/8efe-f8eca8d1b942838edaa7cca6827fc5ac.jpg)
在荣耀加身时,她却说:
“我教了一辈子书,除了作为一名教师,一无所长。”
“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今天,我们想和你一起再回头看一看,这位“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和她的诗词人生。
01不曾忘却的初心
很多人都知道,叶嘉莹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的身份,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但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这些头衔,也不足以概括她跌宕的人生。
![叶嘉莹(中)三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20/w500h320/20241125/a558-56cb9ac7d256868ea3670a5d2e7a4d59.jpg)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面对北平的沦陷,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470/w800h470/20241125/f518-4e537cc8f3f1ee2451836cc1945f69b9.jpg)
日本占领时期,母亲因手术意外去世;大学毕业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南下台湾后,丈夫因白色恐怖遭到政治迫害。上世纪中期,叶嘉莹辗转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
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已在加拿大教书多年的叶嘉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学,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
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迈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开设的唐宋词系列讲座](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20/w416h304/20241125/cedd-3e50e31c0f8e143d6dd08e22a5435632.jpg)
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在她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02慰藉一生的诗行
叶嘉莹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定居台湾时,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叶嘉莹抱着幼小的女儿寄居在友人家的客厅里,写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1956年在台北教主日学](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548/w284h264/20241125/0a88-fae9482c3e0e3f806299ac635942c20e.jpg)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1969年,叶嘉莹携父亲赴哈佛任教诗](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661/w287h374/20241125/4b80-c548d1c216eaa7904948db1e0bf51bdb.jpg)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1978年,她开始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
03以此生,许诗学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南开大学迦陵学院](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125/w550h375/20241125/c718-7da2414c3ae1f844db378d0b2cc19cd5.jpg)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她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67/w640h927/20241125/876d-ef17f78695e8b7604efb37987afd4865.jpg)
04以乐语,教国子
叶嘉莹认为,吟诵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形式。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293/w640h453/20241125/9218-26d8e600f30922c981e3ddbfde351b95.jpg)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 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2000年,叶嘉莹在澳门国际词学研讨会上](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716/w417h299/20241125/f936-9ad0f9f3f35518cb46f65f5086b10986.jpg)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比如李白有一首小词叫《忆秦娥》,我们可以这样来读: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bie四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 (jie四声),咸阳古道音尘绝 (jue四声)。
音尘绝 (jue四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e四声)。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208/w500h508/20241125/2c00-6e2f7dba16ce020882467a7fc0ddac59.jp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有一个秦地的女子,她在一个小楼上,晚上梦醒了就怀念这个人。“咽”就是呜咽的声音,吹箫的声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每一年杨柳绿的时候,我就想到在灞陵送走的那个所爱的人,我们在灞桥上送别。
乐游原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个高原,很多人说登上乐游原可以看见整个长安城。“乐游原上清秋节(jie四声)”,乐游原上那个凄清的秋天的节气又到了,“咸阳古道音尘绝(jue四声)”,可是我送走的那个人,从咸阳古道上走的那个人,消息断绝了。
现在只剩下什么呢?“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只剩下秋风之中,落日的斜阳照在长安城的城楼上。
这是唐代的一首绝妙好词,但是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一定要读出入声来,才能传达它的悲哀,才能够传达词调的美感。
“一首完整的诗,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如是说道。
![周祖谟先生手迹](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235/w645h390/20241125/6068-7987c3b44d233fa30879ac0e8c2e65f9.jpg)
在100岁高龄的时候,叶嘉莹女士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轻人的生命,仍然坚持辛勤工作。她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二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25/64/w1080h584/20241125/3a3a-6e63646eac697003a3dab59d194a6d36.jpg)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