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甘肃的“麻辣烫”、陕西的“肉夹馍”、山西的“刀削面”、天津的“煎饼馃子”、苏州的“大闸蟹”……看到这些,各位聊友是不是觉得今天要聊的是各地美食?非也。其实,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美食,而是各地博物馆最近推出的毛绒玩具。这些文创甫一推出,就在线上线下引起广泛关注、抢购一空。这些小物件何以掀起大热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必须要承认,最直观的原因,莫过于可爱。毛绒玩具,大家并不陌生。小时候,游乐场里,套圈、射击游戏,奖品区高高挂起展示的超大娃娃,令多少孩子垂涎。如今,抓娃娃机不再被陈列在商场某个角落,而是开设起专门门店。这些毛茸茸、软乎乎的玩偶,似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无论大小、形状、颜色,任意组合起来,就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跨越时间空间,俘获心灵。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我国毛绒玩具市场规模由64.29亿元增长到71.56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7.23亿元。
毛绒玩偶的魅力毋庸置疑,但如此“盛况空前”确也罕见。与此前各种出圈的文创相比,这些美食文创最大的不同,不在其形式,而在其购买过程。“请挑选您想吃的,有西兰花、娃娃菜、香菇……”“肉要肥的还是瘦点的?馍烤焦点还是软点?汤汁多点还是少点?”这两只(大闸蟹)不错,来看一下秤,足斤足两,没问题的话就给您用绳子绑好了。”原本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过程,掺入了一场足以以假乱真的表演,消费者一边忍俊不禁,一边又乐此不疲。有人说,有人陪着一起胡闹,也是一种幸福。这种类似“过家家”的体验,守护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童真,给足了消费者情绪价值。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网友纷纷感叹,“对小学生来说太幼稚,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从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铜奔马玩偶,到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湖北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再到这些“美食”玩偶,各地博物馆在毛绒玩偶上的创新不在少数。这些成功探索一方面培育了市场,助推了博物馆“文创热”,另一方面也让文创团队积累了诸多经验。文物积淀的厚重文化,使这些产品有了超出玩偶本身的意义,而是成了一件文物、一座城市、一段文化的名片。而毛绒玩偶的亲切、可爱,则能恰到好处的化解文物沉睡千年的距离感、冰冷感,让展柜里的文物以一种轻松有趣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活。用好毛绒玩偶这一载体,能取得1+1>2的效果,用更多方式讲好想讲的故事。
走进博物馆购买文创产品的游客,不仅仅是商品的消费者,还是文化的体验者,更可以成为特色的传播者。各地的招牌美食早已美名远扬,人们耳熟能详,但同时,仍有一大批特色产品等待人们进一步发掘。在甘肃博物馆“甘肃(不)土特产超级市场”,除了“麻辣烫”外,兰州冻梨、给你打气黄芪、杏运加倍李广杏、赢麻了花椒、吃瓜群众白兰瓜等玩偶让不少游客眼前一亮——“原来甘肃也有冻梨”“陇西居然是黄芪之乡”“甘肃物产居然这么丰富”。这些小物件,让地方特产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又犹如一块块拼图,让游客对各地的认知更加具体而深入。几张照片、几段文字、一则视频,借助社交媒体,游客的体验成为了地方文化最好的广告,渐传渐远。
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加快向深度体验转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中消协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近年来,出现了消费者为获得某种情绪或情感的满足而消费的现象。情绪已然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当下,各地纷纷抓住这一波毛绒玩偶热潮,争相推出特色文创产品,丰富购买体验。但翻看一些产品的评价,“没有缝合好”“做工略微有点粗糙”“开线了”等反馈也不容忽视。情绪价值终究是附加价值,品质才是商品的核心。在跟风“整活”之余,从一次次文创出圈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创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才是长久之道。
这正是:
毛绒玩偶何其多,文创胜出是为何。
别出心裁讲故事,丰富意涵是内核。
大家晚安!
(文 | 徐 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