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变换、秋风乍起
在东莞万江
500余口酱缸
历经三伏天充足的日晒
产生了最具风味的化学反应
东莞这间古法酱油厂
两代传承,大有故事
01/
对不吃辣的广东人来说,酱油是烹饪时不可或缺的灵魂酱汁。肠粉、烧腊、煲仔饭、卤水拼盘、白灼生菜……水灵灵地淋上一勺,醇厚鲜香,整道菜方有滋有味。
60后的张叔是这间酱油厂的主人,与马路一墙之隔,几百口酱缸日复一日地接受阳光照射,经过长达8个月到2年的化学反应,散发出阵阵酱香。
在酱油厂,煮豆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每过一段时间,张叔都会在院子里和儿子张城坚一起煮豆。大颗大颗饱满的黄豆冲洗干净后,放进大锅中蒸煮。几百斤黄豆入锅出锅,都需付出实打实的体力劳动。
盛夏时节,原料处理间温度更高得吓人。经验老道的张叔,2015年也曾在此中暑,体温高达42度。
如果说时间是酱油的催化剂,那黄豆入缸前近72小时的自然发酵,则是所有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高温煮熟的黄豆捞起放凉,待热气挥发保有余温之时,裹上面粉,再进入下一步发酵。
一斤黄豆,四两面粉——按照惯用比例,张叔和儿子张城坚配合得十分默契,一边搅拌一边分装至发酵用的簸箕上。
黄豆发酵的最佳温度在37至40摄氏度之间。小小的发酵房里,光是架子上的黄豆,顶端和底端便能有几度之差。不同的时节,发酵房的温度也不尽相同。温度过高,则要适当开门通风降温,过低则要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发酵不足。
"酱油好不好,就看发酵好不好。"张叔告诉我们,为了确保黄豆在适宜的温度里得到最充分的发酵,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早已习惯在酱油厂过夜,方便半夜起床观察豆子的发酵情况。
发酵好的黄豆,待到完全风干变硬,才与适当比例的盐水混合入缸。一年之中,最好的酱油,始于清明时节下缸,经历三伏天的暴晒,入秋之后方能陈化生香。
然而,对手艺人来说,黄豆入缸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今年雨水特别多,3月17日到8月初,下了117天雨。"说起天气,张叔心如明镜。
"几百口缸,有时候刚把后面的盖子洗完,前面的青苔就长出来了。"对张城坚来说,今年清洗玻璃盖子,绝对是个费事的体力活。自从2020年回家和老爸学做酱油以来,95后的他从180斤瘦到了150斤,皮肤也变成了"酱油"同款色号。
02/
关于张叔的故事,我们此时再细细说。
张叔全名张永超,奶奶和父亲都是做酱油的一把好手。然而,张叔的酱油制作手艺,却并不传自家中长辈。
“我12岁的时候父亲就走了,进厂之后跟着老师傅学的。”张叔讲到,在上世纪30年代,他的奶奶就会售卖一些自己酿造的手工酱油补贴家用。到了父亲一辈,父亲进入东莞副食商店,负责酱油酿造。七八十年代,莞城街坊吃的酱油,几乎都出自这间工厂。
16岁初中毕业之后,张叔“子承父业”,进入酱油厂,成为了一名副食加工员。
“那时候老师傅都不愿意教,说年轻人没有耐性。”张叔讲到,酿造酱油是件辛苦事,这份辛苦不仅在于制作技艺的学习,更需要酿造者远离浮躁之气。“师傅就说,万一我教会你你又不做了,那是浪费我时间。”
为了得到老师傅的教导,16岁的他打那时起便干活麻利,默默观察学习,遇事不懂就问——而这一干,就是三年。
张叔的行为,厂里经验老道的张师傅看在眼里。到了第四个年头,张师傅也不再藏着掖着,开始带着年少的张叔制作酱油,把自己这门酿造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我师父跟我父亲一样,他对我很好。”张叔讲到,自己和师傅恰巧同一个姓,年幼失去父亲的他,在师傅这里感受到了难得的父爱。在跟师傅学习的头一年,他就基本掌握了酿造酱油的手艺,但物候变换多样,学了整整两年,他才感觉自己正式入了行。
“每一年的气候都不一样,今年学了会,明年遇到不一样的天气,就又有不懂的地方。”
张叔讲到,制作酱油,最难的在于酿造者对气候的把握。寒来暑往,从豆子发酵到进缸酿晒,每一天的温度、湿度、日照以及刮风下雨,都影响着酱油的口感。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天气,观察酱油发酵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保证酱油的最佳风味。
03/
90年代初,祖国大江南北掀起一股创业热。在酱油厂干了10年的张叔,早已成长为技术过硬的大师傅。1990年,张叔辞职单干,跟大哥一起在万江开了间自己的酱油厂,生产配制酱油,做得有声有色。
然而,随着行业逐渐成熟,市面上配制酱油品类层出不穷,工厂订单逐渐减少。
“那个时候我就决定,做回酿造酱油,从原生态这个点入手。”2012年,张叔和几名同学凑钱,将之前的工厂搬到万江庆丰村,全身心投入手工酱油的酿造。然而,创业路漫漫,纯天然的酿造酱油,在市场上反响却并不好。
“一直亏。后来同学也顶不住了,说他不要钱,把工厂给我了。”张叔讲到,酿造酱油因发酵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售价比市面上的配制酱油要高得多。没有资金推广的他,经常带着酱油,到细村、罗沙这些大市场做推广,但效果并不好,常常一个月也卖不出几瓶。而这种情况,短期内并未改善。
自2012年转型做酿造酱油以来,张叔的酱油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家人朋友多次劝他干脆算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各行各业按下暂停键的时候,张叔却等来了期待已久的大订单。
原来,随着疫情的爆发,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饮食健康。一位北京的大客户通过网络,看到了张叔早几年申请东莞非遗时的资料,便顺着“网线”一路找来。
“我原本想着做到8月就关了,如果不是他,我现在这个厂已经没了。”张叔回忆,在完成验厂等环节后,客户十分爽快地下了百万订单,并迅速将做酱油的黄豆和水配送到厂里。
张叔的酱油,配料表可谓“极简”,仅有水、大豆、小麦粉、食用盐四种原料,一上市就获得大家的喜爱。而前几年,更有大博主找上门来,短短几天时间,就把一院子的酱油全部售罄。
如今,张叔的手工酱油眼瞅着被越来越多人喜爱。他讲到,现在不用去菜市场摆摊推广,每天在院子门口,也能卖个几百元。而儿子张城坚作为传承人,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慢慢也能独立承担大部分工艺流程。
张叔的故事就到这里啦
不知道屏幕前的宝子们
有没有吃过这样的酿造酱油呢
咱们评论区见!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