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从外观看,它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行李箱。但它就是我们环境应急人员的‘秘密武器’,遇到突发事件时,拎起来说走就走。”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以下简称执法处)副处长李乾双一边说着,一边从办公桌下拉出一个“应急箱”。箱子里面装有防毒面具、防护服、口罩、手套、手电筒、pH试纸等,还有几件换洗的衣服。
“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就是同污染较量、与时间赛跑,将污染影响降到最低,这是环境应急人员的使命和职责。”多次深入突发环境事件一线参与应急处置的执法处处长刘伟龙总结道。
2020年开始,执法处给每位工作人员配备了一个“应急箱”。几年来,这个小小的“应急箱”跟随着他们东奔西走,也见证了他们成功处置每一起突发环境事件。
5月中旬,一个周末的夜晚,茂名某县级市一辆油罐车侧翻,导致柴油泄漏流入当地水体,污染团沿河向下游地市迁移,可能会对下游饮用水水源水质造成影响,情况十分紧急。接到报告后,执法处应急人员马上向上级报告、安排车辆、联系专家,先后分四批火速赶往事发现场。
执法处三级调研员傅昊介绍,到达现场后,他们马上沿河察看污染情况,协调各部门筹集应急物资,直到这些都基本落实了,才匆匆扒拉几口盒饭。
“为了弄清楚柴油泄漏渗入土壤的情况,我们用手刨开被雨水浸透的土壤,抓起来用鼻子闻气味。”执法处四级调研员周伟谋说。
接下来的几天,应急指挥部随着污染团一路迁移,相关部门、地市政府、专家团队、一线人员等日夜奋战、团结协作。经过连续奋战,水体干流监测断面石油类指标持续稳定全线达标。
8月中旬的一个中午,一起跨省突发环境事件报告,让傅昊、周伟谋等火速奔赴新战场。参与此次应急工作的还有平常负责执法工作的执法处四级调研员朱泓。
“当天下午5点接到上级指令,凌晨1点赶到现场。由于当天正下着雨,山路崎岖狭窄,车开不进去,我们只能下车,借助手电筒昏暗的灯光,步行赶往事发地。”朱泓回忆道。
“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天气,还要解决物资运输的难题。当时在运送液碱过程中,山路狭窄,货车压根儿就过不去。我们尝试换成小车、消防车,甚至是吸粪车、洒水车,但因为车上有铝制零部件(会与液碱发生化学反应),都不能使用。最后,只好用塑料桶分装液碱,再采用PVC水管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绕过山体,将液碱通过PVC水管输入电站水闸。”傅昊和周伟谋对当时的处置工作印象深刻。
在这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兄弟省市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最终所有监测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从事环境应急工作,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同志,但绝对是最让组织放心、靠谱的同志。“执法处二级调研员许中俊,副处长李长煜,四级调研员周筹全、魏少平,四级主任科员刘涵宇等同志,都是随叫随到、不讲条件。”谈到参与环境应急处置的人员,刘伟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今年以来,执法处共调度处置可能产生次生环境污染的各类事故76起。刘伟龙说:“要念好防、控、补三字经,即事前念好‘防’字经,从源头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事中念好‘控’字经,全力降低应急事件风险;事后念好‘补’字经,切实吸取应急事件教训。”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