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4条过江通道通行政策拟优化调整,你怎么看?

南京4条过江通道通行政策拟优化调整,你怎么看?
2024年08月19日 14:53 江苏新闻广播

最近有消息称,南京4条过江通道通行政策拟优化调整,计划实施工作日早晚高峰限行外牌车辆的消息,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应天大街隧道日均通行量9.25万辆,定淮门长江隧道日均通行量9.79万辆。江心洲长江大桥日均通行9.06万辆,燕子矶长江隧道日均流量9.20万辆,4条过江通道日均通行量共达到了约37.3万辆。南京多条过江隧道均处于超负荷运行。以南京燕子矶长江隧道为例,今年1~6月总流量1674.24万辆,其中外牌车数量达到了372.61万辆,占比22.26%。

这次南京发出的调查问卷,拟在当前通行政策基础上增加管控措施。这4条过江隧道早晚高峰7:00~9:00 17:00~19:00,禁止非本市籍号牌机动车通行,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除外。

市民观点

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发现,如果这一政策得以实施,除缓解过江通道早晚高峰拥堵外,还有望“限时”缓解主城区道路拥堵现状。那么,对此,开车人怎么看呢?

市民1:支持,方便大家上下班。

市民2:拥堵的话肯定是限行比较好,最好分时间段前行,高峰期时外地车辆尽量要绕行一下。

市民3:我都赞成。还有一个内环高架,内环东线、南线,西线、北线,早晚高峰都应该限制外牌。

不难看出,在走访中,不少驾驶员朋友都表示赞成这一调整方案,认为限行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早晚高峰的拥堵情况。但也有不少持苏a牌照的驾驶员认为,过江隧道拥堵并非只是外地车的问题,不文明驾驶才是罪魁祸首。

市民4:通行的快慢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标线的设置、开车人自己,有的人开车看手机,前面没有车,他在隧道里面慢悠悠,这还不堵吗?并不是说你限制了外地牌照的车,就能百分百立马畅通无阻,不是这样的。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网友表示,如果能增设更多非机动车通行路径,不用人人开车过江,或许比工作日早晚高峰限行外牌,更能缓解过江通道拥堵问题。

那么,工作日早晚高峰限行外牌车辆,如果真的实施,四条过江通道拥堵程度真的能得到缓解吗?

事实上,目前南京多条过江通道确实都是在超负荷运行。比如,2020年底通车的江心洲长江大桥,自2020年12月-2023年12月,3年通行了8194万车流,2021年6月就已经达到了6万辆的设计饱和车流量。还比如,2022年底通车的燕子矶长江隧道,通车首日车流量就达到约4万辆。到2023年底通车一周年时,累计保障约2877万辆车辆通行,日均约8万辆,单日流量峰值11.45万辆,这直接导致新庄立交成为南京新晋“堵王”。

江心洲长江大桥。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图江心洲长江大桥。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图

那么,为何打算实施外牌车限行?从一份数据可以看出端倪。2024年1至6月,南京燕子矶长江隧道总流量1674.24万辆。其中,外牌车数量达到了372.61万辆,占比22.26%。

就早晚高峰而言,目前仅仅是途经燕子矶长江隧道进出城的外牌车辆,也达到百分之十几的占比。如果限行外牌车辆的政策实施,早晚高峰不但能有效“限时”缓解新庄立交拥堵,玄武湖隧道以及九华山隧道等多个方向路段车流通行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网友观点

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种声音:限行大概率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同时也不利于“拥江”发展。那么,限制外地车牌通行,是否可行?在江苏广播大蓝鲸LIVE互动平台上,这个话题也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老马悠哉留言写下了三条建议:一,可以采取高峰期变道 ,二,限流一人私家车,三,用公共交通疏通。他并不建议限制外地车,认为有歧视外地人的嫌疑。网友家昌则认为,早晚高峰限外牌交通管制,优化调整,肯定利于道路畅通。

专家观点

走访中,我们注意到,在此次限牌争议中,也夹杂着不少对于增加非机动车过江通道的呼吁和建议。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交通院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树盛认为,提高长江南北两端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是关键所在。一味靠限制外地车牌来缓解通行,效果不一定理想,他建议使用经济手段调节机动车通行量,而非用行政手段增加壁垒。

王树盛:“可以采取一些更中立的方式,来做出更好的调控措施。比如东京,它基本上是靠停车费率的差异性来调节它的汽车使用,它的核心区、中心区的停车费率,是一个偏市场化的税率,就是说你停的人多了,它费率就比较高,这样的话大家就形成习惯了,到中心区的人,会去选择轨道交通等这些方式去。其他城市也有一种做法,比如对轨道交通有一些出行补贴,但是如果你开小汽车的话,就没有这个补贴了,它不是把某一部分人给禁了,他是把某一部分需求给禁了。”

站在更高层面来看,南京所处的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空间载体,而南京都市圈,正是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金钥匙”。在各种融合一盘棋背景下,建议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以及轨道交通沿线的公共服务能力供给。

王树盛:“南京作为规划中的一个大都市圈,跟周边的城市,必然会形成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制造业,包括一些其他的对用地比较多的一些功能会放到外围,形成这种对流关系,可以使都市圈每个城市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挥更大的能力,起到1+1>2的一个结果。另外,南京的轨道交通沿线的开发的密度,跟整个城市的平均值差不了太多。并没有非常好的利用轨道交通,围绕这种轨道交通去做城市开发。如果这块能够利用好的话,就像东京也好,香港也好,它本身做轨道交通就非常便利。”

纵观全国,上海是最早遭遇道路拥堵烦恼的城市之一,自2002年12月开始“限外”,严禁“外牌”车辆在高峰时段驶上近200公里的高架桥路段,但没有限制外牌车辆通过地面道路进入上海中心城区。“限外”十多年,有效保证了上海南北高架、延安高架等主要干道快速道路的畅通。

在上海市面道路上,有三种牌照的车辆在行驶。一是市区牌照,实行竞拍制度。二是外牌。常年在上海行驶的外牌车辆大约在50万辆左右,车主大部分是上海本地人或在上海经常居住的人士。三是沪C郊区牌照。只能在郊区行驶,不得进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区域。

本台《左右》特约评论员、江苏新闻广播官微《南说》专栏作者泊南认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之痛,“限外”措施要灵活。

限制机动车通行,是道路交通超负荷运行下的非常之举。所以在制订这一政策时,要考虑到如何平衡本地与外地车主的出行权利。不能武断地一刀切,更不能当然地一限到底,否则这就是排外而不是限外。我们看到很多城市都在因地制宜的细化限外规则,比如上海三种车牌各行其道,尽量满足不同车主的差异化行车需求。广州上个月开始,从“开四停四”调整为工作日早晚“高峰限行” ,设计了十五天新规的过渡期,包括外地车辆每年12天的免限行申请额度。那么当配套措施越丰富,政策就越显人性化的温度。所以南京未来限行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这块限行的标志牌旁边,要给外地车辆留下足够多的出路。

由此看来,在中国现阶段汽车大量增长、城市道路与环境压力剧增的大背景下,“道路交通形势严峻”不应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随意“限外”的理由,而是要谋求用更加多元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统筹资源多元共治,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特征和需求,构建完整的交通综合治理体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12.4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