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兰州发布
当前,永登县深入贯彻1139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要求,正在全力打造“满城渔歌”“水润玫香”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满城渔歌”由柳树镇的黑城村、营儿村、柳树村、牌路村、复兴村和城关镇的满城村共6个村“串点成带”组成,聚焦“八个美丽”,统筹做好规划、建设、治理和经营“四篇文章”,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已初见成效。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主战场”柳树镇和城关镇,通过“以小见大”“以微见深”的方式,实地探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火热现场,探寻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幸福密码”。
“我们真正把蓝图交给了群众!”
初秋的柳树镇营儿村,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蜿蜒平整、通村入户,干净整洁的道路两边被家家户户的花草点缀,青瓦白墙的“兰派民居”窗明几净,展示新农村新生活新风貌的创意彩绘文化墙引人驻足……一幅赏心悦目的和美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远谋近施、循序渐进,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柳树镇党委书记杨续全介绍,他们组建镇村党组织书记领衔、“五老”人士参与的群众身边规划团,通过实地踏勘、征求意见、会商选址等方式,编制形成了示范带建设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规划更加注重实际,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和支持。我们真正做到了把政策交给群众、把蓝图交给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建设和美乡村!”杨续全说。
村民巨发琴家门口的小菜园种植了西红柿、豆角、香菜、茄子、辣椒,在满足自家吃菜需求的同时,也装扮着村庄的一角一隅。“看似不经意间的小菜园,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以农户家中废旧啤酒瓶、轮胎、废柴等为设计元素,让农户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建成啤酒瓶栅栏、小木桩栅栏围成的‘四小园’46个,通过庭院微改造,花园巧搭配,改造提升‘美丽农居’50余户。”柳树镇营儿村党支部书记费永生介绍,今年以来,该村深入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行动,集中整治村庄内外、河塘沟渠、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垃圾、杂物乱扔乱堆等问题。大力实施“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按照“增绿、补绿、添绿、插绿”的思路,发动500余名群众种植景观树与经济林苗木共计7060棵。
同时,营儿村还多方筹集资金330万元,提升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营儿村标准化卫生室1处,建成营儿“爱心食堂”并投入正常运行,建成营儿文化剧场和老年幸福院,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费永生说:“我们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大家共同谋划和参与乡村治理、建设,引导群众由‘被动看’变‘主动干’,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由‘干部干、百姓看’变为‘党员群众齐发力’的良好氛围。”
满城渔村深藏2.3亿元大项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抓手。
计划投资2.3亿元的满城渔村文化产业项目,地处柳树镇复兴村和城关镇满城村的接壤处。该项目将做足“鱼文章”,延伸“鱼链条”,规划建设集工厂化繁育养殖、展示销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渔乐基地”,构建农文旅融合的同治同美同富乡村新格局。而“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名称也由此而得来。
在渔村,荷塘里的荷花随风摇曳,青砖灰瓦白墙的小楼错落有致,一尾尾虹鳟鱼正在鱼池里觅食嬉戏。“随着渔村实施老旧建筑院落改造、新建商业街、景观建设、复兴村风貌改造等一系列工程,这里将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渔业综合体。”杨续全介绍。
一组数据显示,满城渔村文化产业项目已引进渔家乐24家,吸纳4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6.3万元,同比增长21%。年接待游客9.3万人,同比增长34%。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240余户农户种植蒜苗、香菜、菠菜等作物,每亩年产值5000元以上,培养本地蔬菜经销商20余户,蔬菜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一瓶醋带来千万元大产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柳树镇营儿村人张天俊,仍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里飘着香气浓郁的香醋味。“那时候,营儿村酿醋坊多达百家,是当之无愧的‘醋乡’。我家是从曾祖父时期开始酿醋、卖醋,已有百年历史。”作为营儿香醋第四代传承人,张天俊创立了卓凡百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生产香醋为主,并以家乡之名冠名“营儿香醋”。走进全封闭的生产车间,一股醇香而又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在醋酸发酵车间内,小麦、玉米、黄豆、麸皮经粉碎后制作成的原料正在缸内进行天然古法发酵。工人们在醅槽前操作机器将醋醅翻起,轰隆隆的机械声中,散发出特殊的麦香味。随后,原料再经过多道工序,才能酿出正宗的营儿香醋。
张天俊介绍,兰州卓凡百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食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一期已竣工投产,年产可达3000吨至4000吨,二期正在建设当中,年产可达5000吨以上,预计产值将超2000万元。其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模式,不仅供应着永登本地的餐饮业,在兰州设有保供点,还充分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成功销往天津、北京等城市。
“五味醋当先,但醋于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在外闯荡多年,我瞅准了乡村振兴建设的大好时机,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这座酿造厂。这不仅是对传统酿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也带动了小麦、玉米等当地农作物的广泛种植,还为村民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由衷的欣喜。”张天俊兴奋地说道。
“醋厂的原址是水泥厂。水泥厂关停了30多年,我们利用建醋厂的机会,让村里这个‘沉睡’的资源资产‘活’起来了,采用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全力扶持企业把醋厂建了起来,不仅发展了产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赢。”营儿村党支部书记费永生说,利用废弃的水泥厂改建醋厂就是“盘活”村集体资产的生动例子。
厚了集体家底 鼓了群众钱袋
“在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居首位,产业兴旺才能够有力地带动人才成长、文化繁荣、生态优化、组织强化。”杨续全说,今年以来,柳树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富民强村产业,新引进了8家项目,总投资达2.6亿元,涉及矿山、预制菜加工、农业产业园和冷库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都布局在“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上,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村集体经济家底“厚”起来,让村民钱袋“鼓”起来。
“预计今年我们营儿村集体经济可以突破百万元大关了。”费永生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营儿村积极招商引资,建设了智能模块化温室大棚、卓凡万吨食醋加工厂、千亩无籽西瓜基地,重点打造农家乐、亲子乐园、特色餐饮、家庭农场等项目,形成农旅+综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富民强村产业群。同时,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多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费永生给记者算了一批细账,投资270.5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实现分红13.73万元,7座温室大棚增加集体经济7.5万元,土地流转收益46.85万元,第二季度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8.1万元,这个数几乎赶上了去年营儿村全年集体经济收入。同时,通过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入股农户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人均纯收入达16147元。
记者采访时,营儿村3200多亩的“夏乐”无籽瓜开始采摘,工人们正在装车,准备发往广州。今年瓜丰收了,当天地头收购价每斤3.8元,每亩产量约7000斤。“我们3个合伙人一起流转了3个村的3200亩土地,投资1300多万元,聘请了技术人员指导种瓜,去年瓜产量也好,但没有卖上价格。今年产量好、价格好,可以把去年的损失弥补回来。”瓜老板张国强难掩喜悦之情。他说:“我们自己赚了钱,也不会亏村民。除了土地流转费用,今年劳务用工约300人,劳务费用140多万元。”在瓜地打工的村民王有珠说:“每天能在家门口挣200多元,而且不用跑外地,既可以打工赚钱,也可以管一管孩子,感觉挺幸福的。”
除了营儿村,柳树镇的牌路村也在全力打造永登美乐幸福农场,是集餐饮、种植、采摘、娱乐、文创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农场负责人李伟介绍,下一步农场将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单位党建、企业团建等团体活动用餐的配套服务,基地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建立了“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公司流转土地320亩,79户农户每年获取土地流转收入16万元,进一步提高了村民收入。同时,吸纳柳树镇及周边乡镇22个村、114户产业扶持资金145万入股,年分红11.6万元,吸引本地富余劳动力和脱贫户务工就业,脱贫户年人均增收2.5万元。
绘好“田字格”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我们聚焦党建与民生共美,做好基层治理文章。”杨续全介绍,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柳树镇以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平安细胞工程”为载体,以迭代升级“民情流水线”机制和“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为抓手,全面加强“镇、村、社”三级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协同治理机制,着力构建“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夯实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柳树镇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方式,打造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5个。组建乡村振兴示范带联合党委,召开联席会议8次,协商解决农村风貌提升等难点问题24项。同时,优化镇村组三级网格,小网格全覆盖建立党小组。推选网格长担任创评小组长,通过入户走访、量化打分,评选“最美庭院”示范户568户。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积极开展“一亲三心”活动,解决群众居家养老、保健就医等急事难事36件,帮办实事173件。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方面,柳树镇探索出了“360”工作法,即紧盯三天受理,六天办结的工作时限,落实“三多六法”矛盾调节法。用好用活“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矛盾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综合运用大数据优势,及时发现辖区问题与村民诉求,促使需求在网格中发现、矛盾在网格中化解、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那么,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幸福密码”是什么?记者在“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找到了这样的答案:是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是乡村治理的井然有序,是文化广场、剧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完善,是渔产业、醋产业、文旅产业等多个富民强村产业的遍地开花,是村集体经济的培育壮大,是村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近打工赚钱、照顾家庭的两全其美,是村民腰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的踏实幸福。从目之所及到心之所感,乡亲们感慨地说,他们追求的和美乡村是:乡村美、产业兴、人幸福。(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郭兰英/文 记者 马军/图)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张艳玲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