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读书与行止

夜读丨读书与行止
2024年07月18日 21:26 澎湃新闻评论

       现代社会往往强调“行”的一面,让人不断前进、攀登,却容易忽视“止”的价值和意义。

文  |  吴靖

某天早上,高温炙烤切换成大雨滂沱,最近的天气恼人。临出门前,突然收到远方老友发来的微信,定睛一看,好家伙,一大清早就在思考人生:“昨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感觉很值得思考,跟你共享之。为什么古人读几本书就可以那么厉害,现代人读这么多书依然能力平平呢?”

由于赶着上班,我在地铁里草草回了两条微信,事后一想还是差点意思。显然,在读书学习的资源条件方面,古人与现代人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尤其在经历了20世纪的知识大爆炸之后,现代人所能学习的知识门类远远超过古人,即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与今天的图书市场相比,仍只是沧海一粟。然而,老友问题的关键在于:读的书更多,人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吗?

我脑海中浮现出《大学》里的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或许,答案就藏在这26个字里。现代社会鼓励和崇尚竞争,人们读书学习不免功利化,中小学生为了应试而读书自不待言,即使到了大学,读书也常常与课业、考研、就业等捆绑在一起。工作以后,这一功利主义导致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有人疯狂地阅读,有人一本不读。

古人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接触到的书籍非常有限,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只读到几部经典。不过一如《道德经》言:“少则得,多则惑”,又如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能把少数几部经典读通读透,并与自身的修为、事业的精进相结合,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此意义上,我认为最好的阅读是重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重读。每每看到有网友晒出去年一年读了76本书或88本书的“战绩”,我总是投以怀疑的目光。

短视频时代,人的注意力总是处于跳转模式,指尖轻轻一划,一个个内容毫不相干的吸睛短视频依次呈现,永无止尽。长期的“多任务处理”和“跳转化关注”,似乎逐渐改变了人脑神经网络的排布。于是,许多人读书学习时,难免心浮气躁、注意力涣散,甚至无法阅读任何长篇的东西。想到古之学者读书前,还要进行沐浴、更衣、焚香、正冠、端坐,待心静、意诚之后方始读书。或许,正是这种心境上的“静躁之别”,才是当下最大的问题吧。

人生在世,就是一场走走停停的旅行,因此古语中有“行止”一词,既谓人生的踪迹,也指处世的态度。现代社会往往强调了“行”的一面,让人不断前进、攀登,乃至陷入种种内卷,却容易忽视“止”的价值和意义。墨子说:“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安定之心,做到适可而止,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拥有直面挑战的定力和智慧。

躁者很容易将“止”理解为无所作为的“躺平”,如果真是这样,隋代大儒王通就不必费神费力地写出一部《止学》,来辨析“当进则进,当止则止”的种种微妙之处。换言之,“止”只有放在“行”的后面,才有自身存在的意义。

对于那些从不读书的人,当然无法向其道出重读的妙处;而读书一道,最神机之处不在“由薄到厚”的历程(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而恰恰是相反的“由厚到薄”,也就是一个人觉和悟的过程——那是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相遇,是午夜的徘徊,灼热的迷思,哀恸的领悟,一闪而过的灵光。

写到这里,我想到电视剧《天道》里的一句台词:“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我每次给学生上中国传统文化课,都从汉字开始讲起,起首便是“德”“道”二字。窃以为,中国文化的密码就藏在这两个字里。“道”的偏旁“辶”,亦作“辵”(chuò ),由“彳”(chì)和“止”两个字构成,“彳”为小步行走,行、止二字同存于一字,岂不妙哉!道家哲学里的“相反相生”以及“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尽在其中矣。所谓“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