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预判,外贸、投资、消费如何发力下半年?

“中报”预判,外贸、投资、消费如何发力下半年?
2024年06月29日 13:00 中国贸易报

时至年中,又到了回顾与展望的时刻。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在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变革、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即将出炉的中国经济“半年报”牵动各方目光。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当前表现如何?近期陆续发布的前5个月商务运行数据释放了哪些信号?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贸格局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下半年中国商务工作应如何发力?

圆桌专家>>

许维鸿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万喆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杨向阳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

张奥平  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

Q:

今年,尽管受到需求不稳、航路不畅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依然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前5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增长6.1%。

从未雨绸缪的思路出发,您认为当前外贸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政策层面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助力企业拓市场、稳订单?

A:

许维鸿:即便有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干扰,过去几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和顺差依然持续稳定增长,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成果。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聚焦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降本增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这不仅让农业领域的资本密度持续提升、经济保持低通胀,而且出口领域的技术含量也在提高,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依赖比重持续降低,这在汽车出口的结构性变化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产能合作布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格局进一步深化和升级,这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具增长空间的领域。

张奥平:今年以来外贸回暖受益于两大因素:首先,欧美等经济体进入补库存阶段,在全球需求回暖的带动下,中国出口实现回升。其次,中国在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方面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将持续锻造中国强大的供给能力,从而为全球贡献优质产能。

下半年最大的不确定性仍将是欧美以政治诉求为核心对中国进行新一轮贸易打压。从美国“新301关税”及近期欧盟公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新兴产业打压不断升级。政策面应继续从扩大内需及优化供给两方面入手,如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等,从而助力企业在避免无效“内卷”竞争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杨向阳:今年以来,中国外贸总体表现良好。面对现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外贸企业在加快转型,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识别市场需求变化态势、塑造国际品牌声誉等方面进展较为明显。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市场规模和需求潜力较大的发达国家。二是国际经贸环境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其中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侵扰,也有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不稳定。从可能的机遇看,中国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先后扩大实行对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单方面免签范围,这是十分重要的信号,有助于拓展新的外贸增长空间。

政策层面,要确保有利于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的政策有效落地,包括最新发布的推进海外仓建设相关政策等。同时,应加强外贸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以服务外贸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产教融合模式,持续稳定提供高质量外贸人才支撑。

Q:

1—5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7.4%,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8.2%。

您认为上述数据反映了中国引资结构的哪些变化?展望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对中国吸引外资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下一步应如何落实落细?

A:

万喆:从前5个月数据看,外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中国的巨大机遇不仅蕴含在新领域、新区域里,也蕴含在不断升级迭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近5年来高技术产业在实际利用外资中的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外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到中国先进产业链的打造和创新链的升级中来,更加注重参与研发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从机遇看,一方面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扩大市场准入、加快现代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到一视同仁为外商投资提供优质服务,再到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展现了与国际社会分享发展机遇与市场红利的诚意与行动。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展现出的新增长点,不仅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供了更加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从挑战来看,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网络安全风险、气候变化等挑战接踵而至。二是保护主义抬头。面对全球性挑战,部分美西方国家为维护单极霸权,纠集其盟友大搞单边制裁、高筑保护主义壁垒,使经济金融手段工具化、武器化,导致全球治理走向失衡,给世界经济复苏制造了更大困难。三是跨国投资受到冲击。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加之保护主义抬头,将降低跨国企业投资意愿,进而影响全球跨国投资正常开展,对中国利用外资产生较大挑战。

下一步,中国应进一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增加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持续优化外商投资市场环境,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逐步推动完善统一的登记管理、公平竞争等市场监管基础性规则。

杨向阳: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形势对中国引资的不利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对复杂困难形势要有足够的预判,并努力提供必要的过渡性与适应型解决方案;同时,立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现有态势与未来全球贸易发展格局,着力围绕制造业基础好、规模大、部分领域和地区有优势这一特征,针对性地加强并深度推进引资工作,着力实现关键突破。

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交流,增进互信,营造吸引外资的良好外部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与优化营商环境,着力面向新发展阶段与国内外新形势,增强吸引外资的内涵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外籍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身份认证等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度。

张奥平:在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中国应将完善国内相关规则制度、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作为下阶段工作的重心,如加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立足国情,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鼓励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

Q: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给世界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在构建高标准全球自贸区网络方面,特别是在推动中国加入CPTPP和DEPA方面,还应开展哪些工作?

A:

万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助力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出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多项务实举措。二是与世界分享中国超大市场优势,通过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一系列重大展会,为全球共享中国开放机遇、扩大经贸往来、促进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推动互利共赢经贸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十余载,为各国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目前,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下一步,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聚焦数字安全。进一步保障数据流动安全,防止数据非法使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和消费者合法利益。二是循序渐进。深化与DEPA发起国新西兰、新加坡、智利的合作,可以按照DEPA模块加入方式,积极争取早日实现加入DEPA的目标。三是先行先试。利用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先行先试功能,探索中国接受CPTPP数字贸易规则的可能性,为中国加入CPTPP谈判积累经验。

Q:

扩内需、促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促进年”,一系列政策与活动接连落地。尤其是随着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落细,全国消费市场活力不断涌现,1—5月社零额同比增长4.1%。

您认为消费的内生动力如何?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双轮驱动”方面还有哪些潜力可挖?

A:

许维鸿:作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和结构性改善是今年宏观经济的亮点之一,也是未来投资的热点领域。当前中国消费者行为呈现出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房地产周期下行使得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另一方面,国家共同富裕战略推动消费下沉及普通百姓的消费升级。具体而言,百姓从改革开放初期围绕“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升级为个性化、绿色化、更注重体验感的消费,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品牌开始聚焦深耕县域经济和理性消费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消费领域的升级与迭代,对消费者的思想意识和投资者的预期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杨向阳: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总体发展态势较为平稳有序,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支撑较为有力,表现出较强韧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现实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持续推进是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的有效保障;中国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仍有较大潜力,适时推出消费促进相关政策,既是动态优化消费市场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经济适度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和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双轮驱动”方面,一是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在打造消费新场景和创新消费新模式等基础上扩大地区和人群覆盖面,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二是坚持普惠导向和兼顾社会公平,以消费质量提升和特色优势培育为突破,通过做大规模与优化结构来稳定扩大传统消费。

张奥平:增加收入、提振预期、深化改革应为下阶段促消费的工作重点。首先,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促消费首先应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消费倾向高的居民群体;其次,今年以来整体价格中枢偏低,价格持续走低将对居民预期产生影响,如购房预期、耐用品消费预期等,故应落实好扩大内需及优化供给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从而提振居民预期;最后,应进一步深化政府工作报告所明确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为促进消费长期稳定增长护航。

在培育新型消费方面,应从升级优化供给着手,用新供给激活新需求,如遴选文娱旅游、国货“潮品”等方向优秀企业案例,给予其更多政策支持,从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经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