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竿厂到全球碳纤维巨头,这位山东企业家如何愚公移山?

从鱼竿厂到全球碳纤维巨头,这位山东企业家如何愚公移山?
2024年05月27日 07:31 砺石商业评论
陈光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中国碳纤维产业的跃迁。

金梅 | 作者

平凡 | 编辑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历史衡量一位企业家,从不以他生时的名利地位,而是看他离开以后留给世界的价值和财富。

2017年4月18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看望光威渔具的老板陈光威时鼓励道:“陈光威同志,你这一辈子不容易。你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4天之后,积劳成疾的陈光威离世,享年76岁。

从小乞讨流浪、寄人篱下,陈光威用勤奋好学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被人歧视的“外姓人”、成分不好的老婆,他用双肩一点点扛来了花岗岩的房子,造出了富裕的家……

从自己到家庭,从村民到乡镇,从威海到国家,从山东农民到“民族之光”,从被人卡脖子到世界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

76年,陈光威手提肩扛,写下了一个时代从屈辱到光荣的蜕变。

1

不能被人看不起

见证过甲午之耻,经历过英租之痛,历经屈辱的威海人有着沉重的家国情怀。

1942年,生于威海的陈光威,每每遥望曾经的英租界刘公岛都悲愤不已。成年之后的一次跨海游泳比赛,他第一个游到了目的地,却拒绝登上“令国人屈辱的伤心地”刘公岛领奖,转身游回去了。

这口气源于陈光威的童年,也泛化成了他别样的生命底色。

出生于满目疮痍的威海,陈光威有着动荡的童年。他的外公是晚清秀才,母亲在一所中学教书,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的他原本应该生活幸福。但日本入侵,他的父亲突然出走,外婆变卖了所有家产也难以维持温饱,他从儿时开始就跟着外婆四处讨饭。手心朝上跟人讨些残羹冷炙的日子,让他的民族情感愈发浓烈。

通过奋斗改变命运,报效祖国是他的最大心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流离失所的他终于返回家乡。由于无力抚养三个孩子,母亲带着三个儿女改价王家钦村,“外姓人”陈光威开始寄人篱下。挑水捕鱼、上山砍柴,“眼里有活”的他对稳定的生活分外珍惜。

由于母亲的影响,陈光威干活回来就会捧着书看,每天傍晚他家门口都围着很多人,听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曹操评价袁绍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也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9岁入学的他,15岁时因为父母成分不好,没机会继续读书,也与军旅之梦绝缘。退学后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

17岁时,听说田村公社建了一所农学,他赶紧报名,与同学们一起半工半读靠生产养校。他们的老师是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文人的气节、儒雅的涵养以及对知识和技术的执着,照耀了陈光威的人生。

20岁的陈光威毕业回到村子,成了全村最勤快、最忙的人。可全村有口皆碑的他,却偏偏看上了“成分”不好的地主女儿王言卿。

一直到25岁,陈光威才将她娶进门。

为了让妻子活得有尊严,他不但誓死对抗村里的流言蜚语,还趁工作之余,从山上一块一块地背花岗岩,和妻子一起盖起了新房子。村民都感叹:“他不会是神仙托生的吧,这么重的石块他怎么从山上弄下来的?”

中年后饱受腰椎疼痛折磨的陈光威,比谁都明白他当然不是神仙,不过是憋着一口气。

如今陈家的车库一角,还树立着四块巨大的花岗岩,这是陈光威曾经背下来的“门梁”,也成了陈家的“无字家史”。

为了让塑料布窗户、湿灰泥的家多几分温馨感,他跟妻子开始做养殖业。他家的猪比人吃得都好,几年下来成为村里的养猪大户,在别人吃不饱的年代,他家却有了缝纫机和自行车。

2

一村之主

1976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从家庭成分的耻辱,到如今村民给的信任和荣誉,陈光威干劲十足。这一次,他的目的是让全村人过好日子。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带领村民大搞生产,在贫穷的山区点起了一股熊熊的改革之火。

年轻时曾在码头扛过麻袋的陈光威,有空时就躲在角落看书,码头的领导见状送了他一本《工程制图》。有了这本书他就能帮全村人盖房子,盖更多用途的房子。他组织了几个村民干起了包工队,如今还有几栋他们盖的楼屹立于威海。

1983年,成为村支书的他,开始想着让全村的人都成为“万元户”。很快王家钦村掀起了一股村办企业的浪潮,烘炉厂、服装厂、塑料加工厂、弹簧厂、运输队、采石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农忙时节跟着农民播种、灌溉、收割,满身土满手泥的陈光威,敲起算盘管理起企业也是一把好手。习惯了省吃俭用的他,总能把企业的能耗一降再降。

但很快国家对乡镇企业提出“不与先进大工业企业争原料和动力”的要求,他的村办企业只能“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但早已经习惯了迎难而上的陈光威,还是想办法找到了国有企业的边角料和废料,让村办企业继续运转。

陈光威成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村民的收入也节节攀升,镇里盯上了这个人才。

3

镇办企业

被调去镇里,陈光威是拒绝的。这种坐办公室的闲差,他感觉在浪费生命。

去了才知道,镇工办下属企业几十家,他每天都在各个企业之间来回奔波,生产、销售、管理无所不包,他也有了更大的舞台。

多年管理下来,他发现生产规模小,产品落后是这些企业共同的问题。

1987年,45岁的陈光威临危受命,接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这个35名员工的镇办小厂,以生产玻璃纤维布为主,已经揭不开锅了。

上任第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工厂,看到聊天、打牌的员工,一层灰的设备,陈光威火冒三丈。他对员工进行了摸底之后,将职工们送进了夜校。前一夜,他慷慨激昂地说,“做事前,先做好人”。

彼时正赶上韩国钓鱼竿等渔具产业向外转移,威海有地利的优势,上任厂长后,陈光威决定改产钓鱼竿。

20世纪80年代,中国渔具生产线基本是从日本引进,一条生产线20万美元(相当于170万人民币),由于当时宏观政策调控,各方缩紧了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陈光威尽管艰难地申请到了外汇贷款指标,但找不到一家有外汇担保权的企业出面担保。

既然外面的设备进不来,那就只能自己研发,他请外单位的专家利用节假日帮忙造设备。“试制、失败、再试制、再失败,直至成功”,两年之后,光威的渔具设备终于制造成功了。

1988年10月,镇里通知他去参加中国渔具秋季博览会。连产品都没有的他们抓紧连夜生产了些,带到了会场。谁料,他们的玻璃纤维钓鱼竿,拿到了1200万的采购意向。

生产力跟不上,怎么办?

他用定金和银行贷款,搭建了几条崭新的全套鱼竿生产线,开始量产。交付之后拿到尾款,他们还了800万贷款,光威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年,明明已经看见曙光的陈光威,却东拼西凑了一大笔钱,把儿子陈亮送到日本“吃苦”。

跟日韩企业打交道这么多年,连他们的说明书都看不懂,让陈光威心有不甘。昔日的国恨家仇,加上今天企业发展的需求,他必须送走儿子。

1989年,踌躇满志的陈光威带着五个人去无锡参加出口渔具展销会,却因为不是会员被堵在门外。

从小就出来闯江湖的他,哪会像同行人一样被这点小挫折击垮。

他看着街对面的无锡宾馆,慷慨激昂地说,“咱们自己办一个展销会”!他们租下了宾馆的大房间陈列商品,又让人把广告语写在了展销会门口显眼的位置,连运货的面包车上都贴满了条幅。

街头巷尾热闹的标语,让人对这家企业产生了好奇。就这样,没有进门资格的陈光威,依然拿下了80万只,3000多万金额的购买意向。

具备渔具设备生产能力的光威渔具,跟其他企业比具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如果客户的产品参数需要修改,那些采购设备的公司找设备制造商理解、认可、调试设备、再生产,半个多月就过去了。

但这些事情在光威,一晚上就轻松搞定了。

光威渔具从中试线扩大到百吨级、千吨级的批量产线中,设备几乎都是自主研制,这也是其此后称霸全球的秘密武器。

1991年,陈光威收到了世界渔具博览会的邀请。在洛杉矶的展会中,陈光威的展位非常寒酸,但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价格优势还是让他收获了很多的订单。在无锡博览会认识的中航科李书乡的介绍下,陈光威在洛杉矶认识了众多的世界品牌,也认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4

全国龙头

通过节约开支、降低成本,陈光威的价格优势不断提升,因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十年时间,光威渔具成为全球渔具领跑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八分之一。

但陈光威知道,降价不是长久之计。

碳纤维已经成为市场潮流,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种比钢管轻得多,抗高温、低温、腐蚀,比钢管强度大得多的材料,一支鱼竿就能卖到几万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渔具企业,碳纤维光威必须拿下,否则每年数千万的利润定会被逐渐蚕食。

1998年,陈光威提出了“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开始往产业链上游渗透。

他们斥资300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将环氧树脂与碳纤维进行复合,从而将碳纤维产品化。他们成功开发出20多个新型碳纤维产品,短短一年就回本了。

但当时,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商是日本东丽集团,由于大型飞机制造业对碳纤维的需求,东丽集团不但要严格清点光威每年生产的碳纤维鱼竿数量,还采取“赏赐性供给、通知性涨价”的政策。

日本人颐指气使的样子,让陈光威非常气愤。

国恨家仇,涌上心头。“我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账面上趴着的7亿元现金,曾经短时间造出渔具生产设备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自己搞研发。

彼时的陈光威不知道,日本之所以对碳纤维技术极力封锁,对碳纤维的去向严格把控,是因为碳纤维是制造战斗机等军工用品的重要材料,这也是中国被日本和美国“卡脖子”的地方。

2001年,师昌绪院士曾急切地呈递过一份《报告》,呼吁“如果不能自主研发碳纤维,中国将落后于时代。”国家科技部投入2亿元成立了碳纤维专项——863专家组,加速从60年代就开始的研发进程。专家组进行了多年求索,却迟迟没有进展。

陈光威没想到,自己一个小鱼竿厂,竟然走在了国家前面。

2002年,陈光威将吉林化工院退休的陈光大请到了企业,指导研发。2003年,陈光威调集集团17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精英,正式进入碳纤维领域。

“商场就是战场,要拿出战斗的姿态!”

陈光威和技术人员一起熬夜,一起啃馒头,他们日夜不停地调试,就连春节都在试验线上度过。上下齐心,其利断金,他们竟然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4年,863课题组在绝望失落之际,找到陈光威。专家根本不敢相信这个民营小鱼竿厂,能够完成国家卡脖子几十年的技术难题。但产品摆在面前,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数据最有说服力。

2005年,光威渔具的T300级碳纤维生产线通过了国家863计划验收,还完成了材料聚合釜容量从10升到30吨的突破,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眼看中国完成了T300碳纤维材料的突破,美国和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碳纤维材料的封锁,T700、T1000的军用级别材料只能自己去突破了。

5

国家高度

日本生产T300是1971年的事情,我们要追赶的还有30年。

领导一趟一趟地参观和鼓励,再一次燃起了陈光威“参军报国的赤子心”,他立下豪言“这件事,不只做给光威,更做给中国!”

但他们“低估了从民品转到军品,路径会这么长,周期这么久,见效这么慢。”儿子陈亮说。上一次两年苦熬出来的结果,却在一个两年又一个两年过去后,迟迟不见成果。

光威渔具全部利润都被投到了这个深不见底的大海,却似乎没有泛起任何涟漪,公司“返贫”。

“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是非理智、不要命的冒险”,陈亮说,“这也是民营企业的好处吧,再大的事情都能老板一个人拍板,不顾生死地往下干,虽然这的确不成熟”。

如同当年从山上背下一块块巨大的花岗岩,不想自己的国家落后的陈光威,当然会不计后果地拼命狂奔。

2002年到2017年,15年间,光威碳纤维研发投入40多亿元。最困难的时候,陈光威将所有渔具生产的厂房、设备甚至订单全部抵押。最终,妻子含泪签下了房屋抵押书。

倾家荡产,他从未向国家讲过一句困难,提过一次要求。他像着了魔一样,在公司内部发起了十次“哥德巴赫猜想”。

“我拖累了大家”,扛着碳纤维“重担”的陈光威内心并非无愧,从几亿积蓄到十几亿负债,他为自己的员工深深鞠了一躬。因为资金匮乏,他开始积极地推动光威上市,想借更多人的力量,搬开这座“大山”。

2017年,光威复材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这一年的4月22日,陈光威却永远地合上了眼。他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车间”,也如愿战斗到最后一刻。

6

预见却未见的未来

最终,光威集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的光威突破了T1100级碳纤维的技术,且能低成本量产T700,技术实力全球领先。他们用自家碳纤维造出来的鱼竿,能拉动3吨的卡车,能让客户钓上600多斤的深海巨鱼,畅销全球。

更重要的是,光威打破了美国和日本对碳纤维技术的长期封锁,将这些材料装在了中国的战斗机上。光威之后,吉林化纤中复神鹰、江苏恒神等企业纷纷传来捷报,中国碳纤维领域开始遍地开花。

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碳纤维产能达到6.34万吨,占全球总产能比重31%,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碳纤维最大产能国。2022年,中国碳纤维产能为11.2万吨,遥遥领先。

陈光威昔日卡在胸口如鲠在喉的民族之痛,终于变成了今日国人的扬眉吐气!他虽然并非被大众熟知的企业家,却有着令人敬佩的、独树一帜的企业家精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企业家 山东省 碳纤维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